A1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0月0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丰收时节庆丰收
潘与庆
  潘与庆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眼下正是丰收的季节。今年秋分,不同寻常,“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也在上海举行。一清早,我就乘车前往浦东新区大团镇参加由市农委、市文联、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浦东美丽乡村嘉年华活动”。

  到了大团海上桃花源,下车远眺,最早映入眼帘的是一台红色的“东方红”拖拉机“卷起稻谷千重浪”的景观。原来这台拖拉机是几年前国务院奖励给本土“全国第一种粮大户”张正权的奖品。张正权盐碱滩涂上种出稻谷上亿斤的事迹,让人啧啧称奇。我们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把这台“来历不凡”的拖拉机连同四周的谷堆、稻草扎成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喜人景象一道摄入心底。

  田野的大草坪上,有一座简易的舞台。两手托起稻穗的会标以及两侧稻穗弯腰的图案,都象征着“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会场内农民们用乡音交谈,也用微笑和点头欢迎大家的到来。

  “咚锵,咚咚锵”,欢庆的锣鼓响起来了。身穿镶金红色服装的高东镇女鼓手们率先敲响了激动人心的《牛斗虎》;陆家嘴海派秧歌队边扭边唱的《心花怒放》,唱出了当今农民喜悦的心声;三林龙狮队演出的《龙腾狮跃庆佳节》,金龙赤狮,舞出了“龙的传人”礼赞丰收,祈求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

  紧接着,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员们奏响了民族管弦乐《庆典序曲》,男女声与乐队《好日子》、女声独唱《春天的故事》,打击乐与乐队《龙腾虎跃》及唢呐、笛子、二胡等欢快热烈的节目,送去了上海各界人民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粮农、菜农、棉农、果农们的衷心礼赞和节日的祝福。

  下午,我们走进大团镇赵桥村参观学习。这个村是典型的江南农村,以种植大团水蜜桃为主。全村人人能种桃,户户有桃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水道纵横。在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变化更是日新月异、覆地翻天。河道更整洁、马路更通畅,设施更齐全、家居更漂亮。在文体活动中心,村民们或唱歌或跳舞庆贺丰收和节日,老人们或看书或练书法享受丰收和节日……

  在村老年活动室,一群老人在那儿喝茶聊天,于是,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闲聊中,一位姓唐的老人说,现在我们生活真开心,吃穿不用愁。这次丰收节连中秋节,村领导还给我们送来了月饼;一位姓赵的老人笑笑说,现在我们每家的收入越来越多了,日子越过越舒心。几乎家家都买了车,有的还不止一辆。还有一位姓刘的老人补充说,文化生活现在也很丰富,家里可以看电视,这里有图书馆。每隔一段时间,镇里还有沪剧、小品、舞蹈的演出。一位姓唐的老人说,听说“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真是对我伲农民的关心,谢谢党中央,谢谢国务院。

  参观中,我和村里一位陈姓女同志边走边聊。她说村里非常注重美丽庭院的建设。你看,这是我们的“文化墙”有画有诗,有农家风情、有“乡贤名人”介绍;这是我们的医护所,小病可以不出村,大病有补助。走过一排新建楼房,她又说我们这里二房一厅、三房一厅不稀奇。说着还领我们去了一家宅基地翻建的人家。那家主人也姓唐,他们家有宅基地100多平方米,村里给他们建造了漂亮的三层别墅,自己出资并不多……说到这里这位唐姓主人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起步的,至今已经成效显著。回来的路上,《好日子》的歌声一直在耳边缭绕;“今天是个好日子,明天又是好日子,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

  十日谈

  我们的节日

  责编:刘芳  龚建星

  关爱老人,不一定要等到重阳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庆祝国庆 要闻
   第A03版:庆祝国庆 上海新闻
   第A04版:庆祝国庆 上海新闻
   第A05版:庆祝国庆 上海新闻
   第A06版:庆祝国庆 文娱新闻
   第A07版:庆祝国庆 文娱新闻·广告
   第A08版:庆祝国庆 体育新闻
   第A09版:庆祝国庆 国际新闻
   第A10版:夜光杯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互动/新民健康
访江户川乱步文学馆
新群老朋友
国权路与国年路
月亮之上(外三章)
丰收时节庆丰收
书法
新民晚报夜光杯A10丰收时节庆丰收 2018-10-03 2 2018年10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