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香港琼姐来探望祖母,送我一件高领针织衫,密织的红、白、棕、灰色条纹不粗不细,色彩柔和,三翻的高领宽大有型,下摆则有细带调节松紧。这件颇时尚的衣衫陪伴我已有30余年。除了稍有点褪色,在岁月的荡涤下,它变得柔软有加,穿在身上已不全是御寒遮体的功能,隐隐还穿戴着温馨与自豪。
当年学院的舞会上,条纹衫配着喇叭裙伴我跳着“快三”满场飞旋;怀孕的时候,条纹衫下罩着肚里的女儿跟我一起跑工地走现场;春暖秋寒,爱它百搭的暖色系,配着毛衣与外套,柔软的翻领省去了围巾。因为喜爱,年轻时代那几年的证件照里,都有红白灰条纹的影子。到了中年,正要拍签证照,索性穿上它再拍一张,看着系列证照里的自己从青涩到成熟长大又老去也就是一瞬间。
女儿不解她妈妈的心思,说条纹衫一点都不好看。我告知她我们“40后”“50后”甚至“60后”的上海人,大多是从人均住房面积几个平方米的票证年代走来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已成一种惯性思维,更何况这有着绵长记忆的衣衫,女儿还是对牛弹琴般的不解。
年轻人服装淘汰得也越来越快。女儿那件浅色小牛皮茄克的两只袖口不小心被汁水染污,大片水渍像古老地图上的褐色岛屿让人痛心。老妈不舍它被扔进垃圾桶的下场,速去纺织品市场买来两包黄铜的方形、圆形装饰铆钉扣,还买了台打扣机。在袖口水印区域以两种散布的金属铆钉作饰,于是,一件朋克味颇浓的皮茄克焕然一新。
看着这件重生的“花”袖茄克,女儿竖起了大拇指。
秋天的午后,套上红白灰的棉衫翻起衣领走在小区的花园里,踩着梧桐树叶,自拍一张今年的条纹衫照,金桂飘香伴着向晚的年华令人陶醉。
林筱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