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改编自沈石溪的同名小说,由上海木偶剧团联合导演何念、舞美设计沈力团队与灯光设计任东生团队,以及英国多媒体设计团队共同制作完成。故事的主人公波农丁从小便是孤儿,与伙伴昆歌、小象嘎羧一起长大。当战争的硝烟弥漫到云南国境线上的小镇时,昆歌毅然参军,嘎羧也用尽生命中最后的力量征战沙场。战争固然是绕不开的话题,但在无法避免的伤害与杀戮面前,人们该如何保护自己所爱的一切?又该如何面对失去的亲人和朋友?这是何念在《最后一头战象》里想要表达的。
昨天下午,剧组在美琪大戏院举行了“寒假第一课:《最后一头战象》”亲子活动,为亲子家庭揭秘战象制作幕后的故事。剧中扮演“吕团长”的青年演员尹立乾,介绍了《最后一头战象》从文学作品到舞台剧的制作过程,在中西方制作团队共同努力下,才使这部作品有了让人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活动中,体型娇小的小象偶蹦蹦跳跳地来到小朋友们的身边,惹得大家纷纷和小象偶来个亲密拥抱。青年演员邢懿则在一旁解释,因为操纵小象偶需要耗费巨大体力,每个演员最多只能坚持20分钟,所以舞台上长时间的表演,往往需要2名演员轮流上场,而她,正是其中一名小象操偶师。
紧接着,象偶设计师冯呈祥带着在场的小朋友一起用彩纸叠出可爱的卡通大象,并详细讲解了嘎羧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为了让高达3.2米的大象偶动起来,幕后的设计团队可谓是煞费苦心。嘎羧按照亚洲象等比例制作,尽管它用轻薄的不锈钢、碳纤维和木板支撑,依然重达160斤,需要3名成年男子才能操作。华东理工大学的科研小组为象偶量身定制了尖端数控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战象的灵活度。嘎羧在舞台上走出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上海木偶剧团的研发智慧,既是对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也是海派匠心的灵动呈现。
今年3月,相关各方还将在剧本、制作以及表演等方面,对《最后一头战象》进行进一步修改和打磨,强调以大象为第一视角,突出人与象的情感改变,用艺术手段表现大象的体态特征,进一步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力求让戏剧表达的节奏感和流动性日臻完美,让这个中国传奇故事走向国际。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