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迅速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强国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究竟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未来中国又将如何塑造下一轮全球化?当地时间24日,最后一场中国议题的圆桌会议《全球化4.0:全球商业未来的中国角色》在达沃斯论坛主会场举行。
这场圆桌会议的两名中方嘉宾都来自传统行业,不少人起先对他们与未来商业的联系感到好奇,而当会议结束时,大家都为这两家中国企业的分享点赞。
最具活力试验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生产成本低,中国成了“世界工厂”,中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然而,现在情况变了。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在当天的圆桌会议上分享说,如今在中国生产制造成本增加,不少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投资设厂,将世界变成了中国的工厂。过去,世界是中国的市场,但如今随着中国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中国变成了世界的市场,“在过去一年里中国进口额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出口额增加的幅度。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环境变化。”宋志平说,在新的国际化条件下,中国已经从过去用市场换技术,转变成为用市场换市场。“中国需要全球的市场,而全球跨国公司也需要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也凭借庞大的消费体量,日益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试验田。蒙牛乳业总裁卢敏放认为,如今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新技术甚至是新的商业模式在中国首先应用,并快速成长,向外输出,“为全球化4.0做出中国的特别贡献”。
中国企业在创新
“中国人均奶酪消费量只要达到瑞士的三分之一,全世界的奶酪加起来可能还不够中国一个省吃的。”卢敏放指出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带动了许多传统意义上孤立的区域性市场的流动。”
尽管有着本国巨大消费市场这一优势,中国乳业依然在创新方面不断作为。卢敏放介绍:“我们现在进行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种植养殖,数字化工厂,数字化物流。未来我们随时可以知道,在中国我们所拥有的150万到200万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在哪里产奶、供给哪个工厂,怎样进行生产,产出怎样的商品,最后运送到哪家商店或是消费者手里。”
卢敏放说,一家外国乳品企业的总裁曾感叹道,20年前他带中国企业去看欧美乳业集团先进的设备和创新,“但如今,已经没什么中国企业可以带到欧美国家了,相反倒是会把一些其他国家的企业带去中国参观。”
然而,日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尤其是当他们进入发达国家的时候,都会遇到很多政策壁垒。
要给西方人上课
最近,宋志平所在的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在美国设立了一个新的玻璃纤维工厂,然而办理工作签证却不那么顺利;而在欧洲收购企业时,收购过程中的手续也极其复杂。
宋志平表示今年在达沃斯,他也给了一些国外政府要员提了一些建议。“我想建议发达国家平等对待中资公司的进入,给我们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大家对中国提出各种要求,固然是我们要改进的,但同时西方国家对中资公司进入的时候也应该给我们公平的待遇。”宋志平突然想到了一个有趣的对比:“过去总是西方人给我们上课,让我们开放市场。现在掉过头来了,我们在向贸易保护主义者和单边主义者呼吁,你们要开放市场,所以说这个市场变化真的很快啊!”
特派记者 齐旭 杜雨敖(本报达沃斯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