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数学大赛中国队全军覆没”一度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起因是第11届罗马尼亚大师杯数学竞赛中,中国队无人获得金牌,4人获银牌,1人获铜牌,1人获鼓励奖,团体总分获得第6名。
这样的成绩,用“全军覆没”来形容,显然夸大了。不过,中国孩子在国际数学竞赛中曾屡获佳绩,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国是“奥数大国”。两相对比之下,人们感到困惑,很正常。
这几天,有一种声音值得注意:数学大赛成绩不佳与“禁奥令”,即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清理规范奥数竞赛与培训、取消奥赛升学加分等措施有关。这一说法吸引了不少眼球。但两件看似有点关系的事,却未经严格的调查和求证,怎能简单归纳为因果关系?
从我国近十年来在罗马尼亚大师杯取得的成绩看,第1拿过,第13也拿过,2015年第3,2016年跌到第12,2017年拿回第3。一次竞赛成绩,影响因素很多,能不能就此反映出国内数学人才的培养水平,还是要多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
“禁奥令”反对的是“全民奥数”的功利化、不理智。实际上,奥数竞赛仍然有,教育部公示的2019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中,就有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面向高中生);虽然高考统考取消了奥赛加分,但高校自主招生仍然会考察考生的相关学科特长。像奥数这样的学科竞赛,自有其价值,是激发兴趣、识别人才的手段之一,而取消加分等措施,有助于学科竞赛的作用回归本位。虽然不可能完全杜绝功利性参与,但至少让很多学生不必再“陪跑”——明明对奥数并无多大兴趣和天赋,还要为了加分苦熬。几年下来,全国各地奥数热明显降温。
想当年,“奥数班”是块多大的奶酪啊。那些培训机构以“升学证书”为诱饵,在家长群制造焦虑气氛。所有的孩子,不管多大,不管是否适合,统统招进来,闭着眼睛也能赚得盆满钵满。现在,那些质疑“禁奥令”的声音,很多是来自断了“奶酪”的培训机构。这波舆论,是不是“奥数班”的一种公关行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