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聚焦/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3月3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机器人在荣宅“当家作主”
乐梦融
■ 荣宅“主人” 记者 胡晓芒 摄
  “我曾为何物?”是“我是谁”这一哲学思考的新版本。来自伦敦的波兰艺术家Macuga(马库加)脑洞大开地做了个假设——假设在未来,智能无比的机器人主宰了世界,它(也许是“他”)会收藏什么样的人类艺术呢?

  近日,普拉达基金会腾空了上海陕西北路上的历史建筑荣宅,把这位完美的“人造人”看作这栋宅子的主人,让它的挑剔的眼光来甄选,所谓值得留存的、能够代表人类审美的“当代艺术”。在这个让人后脊发凉的假设中,《我曾为何物?》是一次飞向未来的穿越之旅,这场展览有了一个好莱坞式的戏剧情境——发生在因技术过度发展而导致人类崩溃的“后人类世界”。

  这位可能是腰缠万贯的人造人老爷,坐在荣宅宅邸的舞厅里,面对宾客投入地自言自语,展示着他的私人艺术收藏和物品。他留着意大利雕塑里的络腮大胡,赤裸着身子,关节处可以看到机械关节,背诵着从人类历史中众多开创性演讲中摘录的独白,声称自己是人类演讲的存储库,这位机器人说话的频率和手臂的活动同步,让演说似乎变得很有说服力。

  在这个未来风格的场景中,人类视角已经不再重要,机器人成为荣宅的唯一居住者,亦是住宅中的独立存在。“我曾为何物?”这个关键而又戏剧化的哲学问题,来源于玛丽·雪莱1818年所著哥特式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科学怪人的独白,作为机器人演讲的结束语,亦呼应了马库加的霓虹作品和其新展览的主题。在戏剧化的情境设置中,机器人从这些艺术收藏里,体会着不知多少年前的“人类文明”,一窥人类的审美和艺术趣味,并重新定义“人类”这一定义,谁让人类是他们的“祖先”呢?

  在虚构的未来宇宙中,机器人占据了这座历史建筑的房间,26件从普拉达藏品中精选的艺术作品依次罗列,包括1958年至1993年间数件意大利艺术的代表作品,来自德国零派、意大利抽象主义和一些实验性艺术家们的作品。

  展示的作品里有阿尔贝托·布里创作的“裂纹”系列(见左上图);卢西奥·方塔纳打破纸张和画布的表面,模糊三维二维界限的“切割”(见左下图);华尔特·德·玛利亚和佛克斯两幅不同寻常的肖像画提醒人们关注身体及其缺失,而文森佐·阿内地的一幅画作则唤起一种“超越语言的语言”意识……

  混合了视频音频的机器人雕塑目前还是个“傀儡”,不会甄选艺术品,挑选什么,肯定还是隐藏在幕后的策展人说了算。他从普拉达藏品中选取了25件精品,还把他自己近期的雕塑及拼贴作品加入其中。眼光好或者不好,都让担当展览主角的机器人“背锅”吧。

  参观者出门后,对这个惊心动魄的假设津津乐道:“如果真让人工智能来挑选代表人类文明的艺术品,又有哪些‘人类艺术家’会被选中呢?” 

  这位 “机器人”会在荣宅里“当家作主”到2019年6月2日。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目击/上海之魅
   第A07版:目击/上海之魅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夜上海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广告
   第A18版:股市大势/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理念分享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新尚/摩登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机器人在荣宅“当家作主”
除了美女与花 还有民族史诗
新民晚报聚焦/文体汇A10机器人在荣宅“当家作主” 2019-03-30 2 2019年03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