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位逝世80周年的艺术家经典作品回顾展在明珠美术馆开幕。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并没有局限于慕夏广为人知、启迪了后代无数插画师的那些画作、首饰、海报,而是将他与高更等同辈艺术家的许多交往影像照片一起呈现,并将慕夏晚年回到布拉格定居之后所画的斯拉夫民族史诗级油画作品也重点展出,逾200件作品,类型丰富,十分难得,让人了解了一个如此流行的艺术家背后更丰富立体的人生。这次与慕夏基金会合作的展览,是中国与捷克建交70周年重点文化交流活动之一,也是国内最大规模的慕夏回顾展。
慕夏出生于捷克,被誉为19世纪“新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命运的垂青从他34岁那年开始。1887年,慕夏抵达巴黎,机会在他陷入最低谷的时候降临,当时剧院的著名女演员莎拉·伯恩哈特正在征集新戏《吉思梦妲》的海报画。轶史里写道,慕夏穿着租来的体面服装去观看了女演员的戏剧,然后投入地画了海报的草图。这张海报几乎在海报史上掀起了一场革命,修长的画幅,粉嫩的色彩,在静止中流露出的高贵与庄严,效果十分惊人。“她衣着的每一次摆动,都深受她的精神需求的控制调节。”慕夏这样描写。莎拉·伯恩哈特被打动了,马上下了订单。海报在巴黎各处张贴,人人都在赞美那海报的华丽,慕夏从此一夜成名。据说当时还有人贿赂剧院的海报张贴工人,请他在夜里偷偷用刀割下海报珍藏起来。
在此期间,他在当时巴黎著名的夏洛特夫人的客厅里结识了画家保罗·高更、作曲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等同辈艺术家,他们互相影响,都经历着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
慕夏的作品波西米亚风格十分显著,画中流水曲线的花束、发饰、衣裳纹样,当时都成为巴黎观众竞相模仿的对象。
“艺术就是为了颂扬美。”慕夏所代表的“新艺术运动”把这句话充分发挥,他也成为了其中的赢家。改变招贴画潮流的“慕夏风格”令慕夏享誉世界,但这些却无法弥补他内心的乡愁,于是带着对故乡的爱,他从美国回到布拉格,用16年时间,抒写出一部宏大的斯拉夫民族史诗,表达了他对祖国最真挚的感情。慕夏在其生前未出版的手稿中写道:“艺术的使命是表达与各民族灵魂之美相契合的审美价值。艺术家的使命则是教会人们热爱这种美。”
艺术家为了绘画更接近现实,常常需要雇用模特摆造型,这些模特的工作照片也在展览中展出。慕夏画青春女孩时,年轻而美好的姑娘们身着各种波西米亚服装戴着头饰在他的画室里;当画“斯拉夫史诗”时,模特们穿着借来的服装在画室里摆出各种战场上的造型。
1939年,德军入侵捷克后逮捕的第一位艺术家就是慕夏,他不幸在审讯中罹患肺炎,于同年7月去世。
“慕夏的多元创作既站在19世纪末的前沿,也缔造了今日的经典,他让艺术之美融入生活,并富含思想性。”策展人、明珠美术馆馆长李丹丹说。
展览将持续到7月21日。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