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股市的历史上,对影子股的发现和上市大规模的炒作始于当年那个股权分置改革。原来的国家股、法人股的持有者,大量是已上市公司,一批批解禁,给那些持股成本只有1元甚至于零成本的上市公司,一下子产生了“爆米花”效应,其财富效应的逻辑是:早期的投资在财务上属于长期投资,按原值计价,这块投资可以上市了,就变成了可出售金融资产,等到出售了那就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收入,与投资原值比,产生几倍甚至于几十倍增值,当年之所以股市从998点经过一年半时间炒到6000多点,影子股的原值大膨胀是一个重要推手。
如今科创板的影子股再度成为市场的热点。其实,在原来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拟上市排队公司中都可以找到影子股,但那边排队的都已经成例行公事了,并不为公众关注,而科创板现在已经成了国家战略,天天成市场的热点,所以当上交所公布一批批受理名单时,所有的机构拿着放大镜去寻找影子股,关注度如此之高,这影子股岂不炒翻了天。
当下市场科创板的影子股之所以受到追捧,还与接下来IPO的市场化询价有关,在目前的市道中,放开定价就意味着高价发行会卷土重来,这对影子股是一个极大的利好,高价发行能使公司资产和资本公积金增厚,原先的“丑小鸭”,一个个变成“金凤凰”,这种玩法实际上10年前就玩过的。
现在已经没多少人记得那个创下中国股市发行价最高纪录的海普瑞了。2010年,深圳上市了一个医药股海普瑞,这是一家以提取肝素钠原料药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当年分析师们对这家公司做出了如下的评价:这是一家发展前景广阔,科技含量极高的高科技公司,是中国股市有史以来质地最好的公司,投资者可以砸锅卖铁,全部投入这家公司终身持有股票。在这样的起哄之下,海普瑞的IPO创下了中国股市有史以来发行价最高,1元面值的股票发行价148元,发行市盈率高达87倍,当年公司计划募资8亿,结果硬塞给公司57亿元,财运来了,这钱想推都推不掉的。
正由于当年询价给市场带来了无尽的压力,IPO之后的一路高开低走,使一大批人的财产高高地挂在了上面,成了世纪之套,所以,对IPO的询价制进行了改革,确定了23倍市盈率发行的上限,这一改,机构的询价成了形式,市场变成了类似计划的定价机制。接下来科创板的IPO,又要推出市场化询价的方式,尽管现在具体的操作版本还没有形成,但愿不要重蹈海普瑞的覆辙。
其实,在交易层面的任何改革,跟科技创新没什么关系。当年海普瑞IPO仅仅需要募资8亿多元,结果高价发行,海普瑞多拿了近50亿元,这多出来的50亿元也没变成科技创新的成果,科技创新是需要扎扎实实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和开拓,不可能与钱划等号的。科创板正扑面而来,但愿能从中产生伟大的公司,使市场参与主体多赢。 应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