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炽越
年已八旬的宫奶奶骨折手术后,其儿子正巧有公事急需去外地出差,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为母亲找到了一家护理型养老院。安顿完母亲,他向护工仔细交待了母亲的饮食与大小便习惯后,急匆匆地乘飞机离开了。
一周后,他出差回来去养老院看望母亲,发现母亲躺在床上。他问母亲要小便吗?母亲拉开被褥让他看,原来已被穿上了“尿不湿”。他问护工怎么回事?护工说我也没办法,我一个人要管两个房间,老人“尿头”短、控制力又差,我如果赶得慢一步,就会尿在身上,我虽然要帮老人“弄”,但苦得还是老人自己。被护工这么一说,宫奶奶儿子一时说不出话来,只是看到母亲不习惯的神态,心里有些不舒服。
几天后,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我聊起了宫奶奶在养老院的“遭遇”,想不到引起了在座的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说起了自己亲属遇到的、听朋友说的,许多在养老院“被服务”的情况。
我把朋友们所说的“被服务”现象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三方面情况。其一是“热情过度”。一些服务人员热心为老年人开展“全方位”服务,使老年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都不需要“动”,天天“享清福”。其二是“害怕出事”。一些护工对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失智老人,总害怕他们跌倒、噎食等出现意外,有时就会用绳子牵住老人,控制他们的活动范围,对一些咀嚼功能退化的老人,会将饭菜打成糊糊,让老人吃口感不佳的饭菜糊糊。其三是“照顾不过来”。一些民办养老(护理)机构,为节省成本,有时护理人员配备不到位,一名护工要服务较多老人,有的机构护工24小时全天候工作,夜晚她(他)也得睡觉,所以高龄行动不便老人一律穿尿不湿,对一些会“乱动”的老人,就用带子将他们“约束”在床上。
面对护工的一些做法,一些老年人,特别是长期卧床在养老院的老人,虽不太愿意,但已成习惯;他们的家属,看到此类情况,心里真的很不舒服,但因不能一直陪着老人,也只能无可奈何。
针对一些养老机构出现的“被服务”,有关专家与业内人士明确表示,不提倡这种做法。他们认为“被服务”现象的产生,实际上是非常“不科学”的。一是对老人的健康不利。老年人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在慢慢退化,他们的身体与机能需要有一定的持续活动,以缓解衰老,一旦停止了活动,他们的衰老就会加剧,生命的质量也会下降。二是有悖于规范化管理与服务。养老机构有专业的管理与服务制度,规定值夜班是不能睡觉的,一些民办机构实行24小时工作制,护工们只能出此“下策”,应有的服务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三是一些“强制”性的行为,有时不一定征得老人与家属的同意,可能护工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有怕麻烦的成分在里面,在某种程度上,也侵犯了老人的权益。
养老机构是老人们安度晚年的场所,应该有一个温馨安全的环境。老人们在养老院里生活,一要鼓励他们尽量活动,能坐的就不要睡,能走的就不要坐,在活动中颐养天年,快乐生活。二要针对老人的生理功能情况,制定具体的护理方案,切不能因害怕“出事”,就一律让一些老人穿“尿不湿”,吃饭菜糊糊,要对老人施以人性照顾。即使对一些“特殊老人”需要釆取约束措施和提供流汁饮食,也必须履行一定程序,与家属鉴定书面协议。三要合理安排护工班次,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科学安排值班护理人员,切不能让护理人员在人手不够及疲劳的情况下,“短斤缺两”,让老年人的权益受到损害。
让老人们在养老机构里自主、舒适地生活,不断延长有质量的生命;让养老机构里少一些无奈的“被服务”,使老人像在自己家里一样生活得舒畅、开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