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顺南
前段时间,本市连续发生两起老年市民妨碍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的事件。一位老伯因车票问题与公交司机发生争执,并推搡正在驾车的司机,造成公交车与路边的一辆环卫作业车相撞,所幸无人员伤亡;还有一位耄耋老人外出,找寻不到公交车站,筋疲力尽的他一气之下就当街拦下一辆准备进站的公交车要求上车,并挡在车前10多分钟。为此,公安部门依法分别对两人进行行政拘留和行政处分。
两起事件虽属个案,但这种妨碍城市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现象值得老年市民反思。它折射了老年人公共安全教育的缺位,反映了老年市民公共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的缺失。
现实社会生活中,有不少老年市民还沿袭着过去上下班挤公交车养成的陋习,为了赶公交不顾马路上来往车辆,跨越隔离栏,或闯红灯乱穿马路;有时公交车辆还没有停稳,就争先恐后,蜂拥而上;有的不顾车辆已起步,一路追赶敲打车门;有的乘车时只顾打手机闲聊,到站不提前做准备,车门关闭一刹那,才强行跳下车;也有的过了站,与司机胡缠,欲擅自扒开车门等。这类他们不以为然的小事,其实是一种很危险的隐患。
上海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老年人也成了运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主要群体。舆论在指责两位老人的鲁莽行为时,社会各方也要充分考虑到上海城市老龄化程度已达33.2%的城市特征,关心关爱老年群体。相关部门也要根据老年人行动缓慢、耳背眼花、反映迟缓等生理特点,进行人性化操作,为老年人出行提供便利,如组织志愿者开展出行咨询服务,有些公交车往返的有些站点不在同一线路上要有注明,相关路口也可设置公交车线路指示牌等。
在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况且,这也是对自己和家庭的幸福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