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韩德
买书,我曾喜欢到书城。确实豪华堂皇,各楼层书籍分专业。菜鸟入“城”,可终日不出。我却渐渐地不大去了。主要是想买的书,常常没有。大书城里,小众的书少。
去书展,累。进入场内,会激动地买下根本不在计划中的书。提着沉,乘车累,放在家里占地方。偶逛老城厢某书市,“淘宝”味浓,不少人是来“捡漏”的。个个奋勇争先,那真的是拼体力的活儿。
这几年,老书店们暗暗地在“凤凰涅槃”,其实说“蝉蜕”更加诗意。它艰难地从土里钻出,脱去裹着的皮,轻灵地倏忽飞起。它在枝头长鸣,吸清露、看四景,憋足了劲儿。还记得它在网购压力之下度过的艰难日子吗?蝉儿更生了。
到福州路一家崭新的老书局,精致,新潮、可人。店的宗旨已不囿于书:“生命有限。阅读、书写和旅行使我们无限。”它推荐“店选好书”,还由书拓开,童趣园、文具馆、书包柜、咖啡座,阅读,香茗,聚会。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段回忆。
我在售笔区慢慢观看,于是知道,选笔和穿衣服一样,不同的场合需要携带不同的笔。重要的时刻用钢笔,速记时,圆珠笔为首选。我也知道了笔尖粗细之选择法……从这家书店出来,好像上了一堂文化大课。
想起很多年前的书店,尽管寒酸清峻,但那时的营业员却是学问家。同学的母亲就在新华书店工作,见到她,我常常头颈一缩,就像碰上了大教授。我才十几岁时,她竟要我看十册一套的《史记》,还叮嘱我必须去“淘齐”一部“书”,就是零星出版的《中华活页文选》。每期一两张纸仅几分钱。说来不好意思,我并没有去“淘”,却在学校垃圾箱旁的草地上,意外地拾到了一本,厚厚的,装订齐整。
现在我喜欢网上买书,可以比较版本、看买家评语。还有几项更是网上特色:一是亲切。一上网店,它就呼您为“亲”,让人受宠若惊。二是不管几个钱的书,它一律恭维那是您的“宝贝”,叫人开心。三是随时可查流程。它会告诉你:“亲,您的宝贝正从千里之外,跨越22个市,向您奔来。”体味了“天地一握”,又莫名地生出“宇宙洪荒”“日月盈昃”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