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走”的气象站
“9时55分,上海气象博物馆,温度29.8℃,湿度29%。”今天上午,气象博物馆边一辆白色“货车”吸引了不少孩子的注意。车子顶上安装着不少白色金属筒;车尾一根杆子足有七八米高,桅杆顶上的叶片随风转动;车身上巨大显示屏滚动播放着气象知识。“这可不是一般的‘货车’,它是一辆可移动的小型气象站。不仅可以观测天气,而且1分钟就能实时传输气象数据。”
松江气象局社会管理科科长王超是今天上午这台移动气象应急观测车的科普讲解员。他告诉记者,这台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装载着的气象设备可实时观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雨量、气压等六大常见气象要素,“货车”内部空间是一个小型会商和观测室。这个会走的气象观测站其实还是上海气象部门的“明星”,曾出现在进博会、网球大师赛、辰山音乐节等多个大型活动现场,实地监测天气变化并发出气象专报,让活动“风雨无忧”。
当回“天气小姐”
在“科学之夜”活动中,观众可以戴上VR眼镜,一探“台风眼”里的宁静,感受外围带来的“疾风骤雨”;也可以去上海市气象局气象观测场,同工作人员一起观云测天,了解气象仪器使用方法和气象观测标准;还可以前往互动气象演播厅,亲身“出镜”,体验“天气小姐”的角色,播报一条天气信息。
石榴是市立机关幼儿园中班的学生,她告诉记者,她最喜欢的体验活动就是当“天气小姐”。石榴妈妈说:“幼儿园每天早晨都会让孩子讲讲新闻、说说天气,因此,她一直对天气预报很好奇。参加这次活动,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对生活中的现象有更直观的体验。”
重量级“参与者”
上海气象博物馆(徐家汇观象台旧址)几年前修缮完工,今年5月18日起每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对市民免费开放预约参观。在这次活动中,观象台也是一位重量级的“参与者”。这幢古朴的欧式建筑享有“远东气象第一台”的美誉,从1872年开建、同年12月1日启动观测,这里从未间断过对上海气象观测的记录,见证了上海近现代气象科学的漫长历程。观众们可以在这里回味上海140余年里的都市变化和气候变迁。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