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初开始形成的海上画派,风起云涌众多活跃在画坛上的智者,一展风采尽显为艺术的虔诚。对于近一个世纪的画坛而言,贺天健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存在。
贺天健,字健叟,别号纫香居士,1891年生,4岁人塾读书,曾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其作品《东风吹到好江山》参加世界美术博览会,获一等奖。
贺天健精研山水画,功力深厚,法度谨严,出入传统诸法而自创新境。其画以“师法五代两宋山水画法度与精神,为今日创作的路径”,所谓“宋人格律,元人笔意”。他的山水画变化多端,丘壑深具,各家皴法,无不头头是道,更以草书法运宋元之技,颇为放纵。更精于设色,认为自然瞬息万机,本无固定色,宜用复色作多层次表现。这幅作品《荆关遗韵图》,尺寸:62*112cm。题识:平生最有荆关意,终觉倪黄一派平,不是纵横矜俗眼,老夫笔底若天成。丙申暮春时节。江左贺天健。钤印:贺天健(白文)。画中树林漫山遍野,雾气漫漫与茫茫水面相呼应,“一派浩莽之气”。又使画面生出“绵密幽邃的情致,使人在这种氛围里发生旅途杳渺之感”。画面近处有——院落,几间屋舍错落有致,不远处一汽车前行。这些铺设、点缀,既显示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照,又增加了生活气息。全画赋色和谐,从远景、中景到近景,青山与绿树混用自然,颜色由淡渐浓。倘若只以浅绛、水墨出之,画面则显单凋。青山点绿色,虽重却因纯度及位置得当,而使颜色突出秋意,既产生对比,又过渡自然,可以说是艳而不俗。同时,由于近景用色绚烂,也消解了远景突起的山峰用浓墨、焦墨所带来的沉闷。山石主要运用了披麻皴和雨点皴的方法,可看出作者借鉴了董源、巨然的画法,但比董、巨松动的用笔更见浑劲坚结。
作为大幅画作,作品中的山、水、汽车、树木,桥梁、屋宇、楼阁俱全,可谓繁复。但由于章法结构毫不松弛,是以“S”形的山路为主线贯穿全画,宛如一条飘动于层峦叠嶂之中的玉带,使得境界愈觉邃远而空灵。驭繁,繁而不乱似奇取胜。
随着年龄阅历画理思路日渐成熟的贺天健,知晓该怎样在画坛上游刃有余。怀揣一腔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钟爱,演变成一种神圣的事业。贺天健出任过多家艺术学院的国画教授,现代海派山水画的基石在夯实,贺天健的影响力始终在稳步中频频向上的。艺术家要用作品讲话。早在1953年,被中央美术学校民族美术研究所聘任研究员,获此殊荣的,在上海可能就贺天健一人。上海中国画院成立时,他不但被受聘为画师,而且担任了副院长之职。那个时期贺天健的才情才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必要回顾一下贺天健的创作履历,他的山水画从吴历、王入手,兼容原济、残,上溯宋元王蒙、夏圭诸家,重视师法自然,坚持“一枝秃笔走天下”,十分注重写生体会足迹踏遍名山大川。提出“甄陶天机,融代物我”,要有仰俯天地之大气,不能局促于“南北宋”,要有博取众长的勇气,才能丰满自己。
在《黄山派和黄山》一文中,贺天健总结出“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浙派得黄山之质”的精辟论述。在绘画实践中,他强调严谨的过程是质量与数量并重,并称“画现代画要有时代精神。山水画中即使不画人,一树一石一泉也应有时代气息。画要耐看耐读,即能吸引观众进入画里的境界。”这是针对当时的提法贺天健的大声疾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