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鈵”的读音近丙(bin)。这是至今使用频率仍然很高的上海话古语词。
“鈵”的基本含义是用力使物紧固。《康熙字典》引用各种古籍注释为:“音柄,固也。谓固也。”譬如,上海人会说:“搿只螺丝帽松脱了,快点用扳头拿伊鈵鈵紧。”
在沪语中,“鈵”更多的是用来引指相持和忍耐。章炳麟《新方言》说:“今人谓锢使不泄为鈵住”。2015年1月5日,《文汇报》有篇《首个工作日,基层都在忙些啥》的报道,其中写到“新一代社工能‘屏牢’了么”。早年上海有出独脚戏《水淹七军》,其中有段对白也用到该词:“实在我是勿能动了,走都不能走,迭能一迸,迸仔两分钟。”还有更早,出版于1935年的《上海俗语图说》,介绍上海当时有句俗语叫“死蛇迸”“言人不声不响,三拳打不出个闷屁,他不抵抗,也不屈服,只用一副镇静功夫,不惜时间,与人作长期的穷迸包。”上述的“屏”和“迸”,都是“鈵”的借字俗表。意思就是相持、坚持、忍受。
上海话中还有许多由此衍生出来的词语。例如:鈵包(较劲),表示坚持不作让步;鈵功(忍耐力),形容忍耐的能力;鈵气(憋气),指憋住不呼吸;鈵牢(忍住),指坚持既有状态不变;鈵僵,意为陷入僵局;鈵一鈵,即忍一下;鈵气功,指运气发功似的闷憋状态。
此外,在棋牌等游戏中,碰到前一局双方执和或出现同样大小的牌色,须在下一局博出胜负时,棋戏中称为“鈵盘”,牌戏称为“鈵宝”。其中,都能感受到所谓“锢使不泄”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