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9月0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茄讲落苏
龚敏迪
  文 / 龚敏迪

  沪语中人孩言行成熟像人大,勿懂装懂,以弱示强,以强逞强,在上海话里都可以用“老茄”来称呼。那么为什么会用这个“茄”字呢?

  交关上海人看到“茄”字首先会想到“茄子”。“茄子”又称“落苏”,这与《世说新语》中王济与上海人陆机有关,王济指羊酪问陆机:“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机回答:“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羊酪即酪酥,移用到茄子上就成了落苏,同音而示有别。

  又有一说称落苏与瘸子有关。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提到《酉阳杂俎》云:“茄子一名落苏”,并猜测这种称谓的原因:“今吴人正谓之落苏。或云钱王有子跛足,以声相近,故恶人言茄子,亦未必然。”

  茄子是西来之物,西汉末四川资阳人王褒曾在成都投宿亡友之妻杨惠家中,他使唤杨家一个家僮上街买酒遭拒绝。家僮说杨氏买他时约定只看家而没有沽酒的任务。王褒一怒之下从杨惠手里买下这个家僮,并重订《僮约》,约定家僮要“种瓜作瓠,别茄披葱”。这是目前所见最早提到“茄”字的。

  西汉末文人扬雄在《蜀都赋》中说“盛冬育笋,旧菜增伽”,而把“伽”变成茄,很符合中文的造字规则。晋嵇含撰写的《南方草木状》(公元314年)提到“茄树。交、广草木,经冬不衰,故蔬圃之中种茄”,此后渐渐传入北方,东晋的京口所种茄子已经远近闻名。隋炀帝就对茄子特别偏爱,钦命为“昆仑紫瓜”。

  茄子品种多,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公元803-863年)说从新罗传入一种颜色稍白、形如鸡卵的茄子,“只有西明寺僧造玄院中有其种”,这是圆茄子。

  嫩茄子酥软,是家常美味,《红楼梦》中的“茄鲞”反复用到鸡脯,则失去了茄子的真味。松江的兰花茄子形细长,只有二三寸,皮薄、肉松、籽少,用他制成的酱茄子紫而亮,软而脆,口味鲜美,据说因慈禧爱吃而被定为贡品。

  沪语与其他民间口语一样,原话中究竟用什么字,时间长了往往不易解读,比如鲁迅的《二心集·风马牛》篇中注释:“茄门,German的音译,通译日耳曼。”而徐志摩有《真正老牌“迦门”》一文,按沪语语意,都是不感兴趣的意思。也有人提出,应该是“糊状物变稀”的“澥”(xiè)字,“澥亹相”,就是看上去不太热心的样子。

  不过究竟如何难以确定,毕竟没有确切记载。还有人认为茄子老了,就会籽多皮厚,不好吃,所以“老茄三千”“老茄茄地乱说话”就令人生厌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聚焦/文体汇
   第A09版: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尼日利亚
   第A24版:葡萄牙/新民海外
沪谚熟语印
茭白塘里钓龙虾
老茄讲落苏
阿姐送个绍兴藕粉
“眯眯眼”即“眯觑眼”
沪语称谓里个“阿”字
挂辣信箱浪个钥匙
新民晚报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A18老茄讲落苏 2019-09-08 2 2019年09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