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主持人的故事
邵 宁
  邵 宁

  昨天是我国第17个记者节,在这里讲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故事。

  “各位晚上好!城市有灯光,车外有星光,欢迎每天晚间21点与我如约守候。”每晚,穿梭在兰州街头的司机打开甘肃交通广播电台,都会听到一个甜美的声音。这位主持人通过电波为听众送去温暖,为的哥的姐排忧解难,陪伴着晚归的人们。

  不过,在兰州之外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声音是从一个特别小的身躯中发出的。这位名叫王晓红的主持人,今年36岁,身高只有1.21米,仿佛来自“小人国”。在不久前全国记协主办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我见到了她。

  王晓红是不幸的,她有过自卑的童年,因为无法和小伙伴一起在外面玩耍。她又是幸运的,在残疾人上大学还很难的上世纪90年代,甘肃中医学院向她敞开了大门;2001年,她在参加广播主持人大赛后,获得了在电台实习的机会,之后被正式录用为主持人。十多年来,王晓红帮助过很多人。老人、小孩走失,她在直播间发动全市出租车驾驶员和私家车主寻找,去年一共找到9位;孕妇难产,她请交警到高速路口接应,迅速送往大医院救治。曾有一位因为被退婚而想轻生的女孩给她打来电话,她和女孩在河边聊了一夜,终于把女孩劝了回来。通过自学,她还成为通过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

  这是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新闻工作者。“小朋友”般的身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便,但王晓红依然克服种种困难,坐到直播台前,并参与采访活动。因为身体原因,她在采访中大多是坐着和人交流的,或者踮起脚尖,尽量把采访笔伸向对方……在工作中,她不需要照顾,而是以比别人更多的付出,来证明自己;在电波中,她以出色的业务能力和一颗真心,赢得了听众喜爱。

  我们同样要为甘肃交通广播电台点赞。他们为这样一位特殊的女性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现在,王晓红依然会迎来异样的眼光,但她已经能够笑对一切,因为声音给了她力量,广播给了她自信。

  而对更多的记者、编辑、主持人来说,如果在日复一日的繁忙工作中碰到了困难,想一想王晓红,大概就不会觉得难了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生态上海
   第A11版:长三角专版
   第A12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13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4版:财经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社会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热点/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阳光体育/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科艺T台
   第B04版:上海教研/新民教育
   第B05版:上海教研/新民教育
   第B06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8版:校园内外·广告/新民教育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大购网专版
兼职兼薪考验单位领导胸怀
主持人的故事
最赚钱的职业
“万物相联”需植入安全基因
“跳水价”
白蒜瓣、红蒜瓣、绿蒜瓣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主持人的故事 2016-11-09 2 2016年11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