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菏泽位于鲁西南,临黄河,为农业重镇。改革开放之初,家乡的农村十分贫穷,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年复一年,一日三餐几乎没有变化。早饭是玉米稀饭和馒头,午饭是白水煮面条,晚饭是白开水和馒头。唯一的“菜”就是大蒜。
家乡有种大蒜的习惯。每年春夏之交,麦子黄了,新蒜就下来了。轻轻扒开,漏出白白的蒜瓣,咬一口,先是丝丝的甜,后是淡淡的辣。一手拿着馒头或端着面条,一手拿着白蒜瓣,一家人席地而坐,谈着家长里短,吃得津津有味。没有艰辛的感觉,留下来的都是温馨的记忆。
大蒜晒干之后,母亲就把白蒜瓣放进一个大缸,加入水、盐和醋。几周之后,白蒜瓣很神奇地变成了红蒜瓣“醋蒜”,红得晶莹剔透。一口咬下去,蒜汁四溢,辣味全无,满口清爽。盛夏和金秋时,一日三餐,一家人就坐在院子里,围着一碗醋蒜,大口吃着馒头或面条。没有艰辛的感觉,留下来的都是幸福的记忆。
冬天到来,绿蒜瓣掀缸了。绿蒜瓣是用盐、白酒和大葱腌制的。把蒜缸放在户外,经过寒冷的侵袭和历练,蒜瓣变成了翠绿色的“变蒜”,仿佛绿宝石。入口极脆,辣味浓烈。家人围着灶台,端着饭碗,变蒜那浓烈的辣,似乎驱走了严寒。没有艰辛的感觉,留下来的都是温暖的记忆。
白蒜瓣、红蒜瓣、绿蒜瓣,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伴我度过了童年、少年乃至“十年寒窗苦”的初、高中读书岁月。今天回味,依旧洋溢着美好和快乐。
对比今天,当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的时候,人们的幸福感反而在流失。细细思考,可以从经济学视角做一个解读。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构建的经济学框架中,其根本出发点就是幸福。他认为人类最根本的追求就是获得幸福,而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效用,二是欲望。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幸福=效用/欲望,这就是著名的幸福公式。效用是指人们消费产品或服务所得到的满足感,其实质是指供给,技术进步越快,生产效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社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就越丰裕,人们的幸福感就会越强。对应的,欲望是指需求,需求越大,欲望越强,人们的幸福感就会减弱。
改革开放初期,物质稀缺,解决温饱问题是人们的根本诉求,财富极大迸发,人们的幸福感随之增强。但随着温饱问题解决,人们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当欲望被扩大甚至无限激发时,幸福感就出现下降。由此可见,幸福感的获得,一是要珍惜物质财富,懂得享受效用。二是要审视自己的欲望,不要让欲望膨胀影响了幸福。
“白蒜瓣、红蒜瓣、绿蒜瓣”的故事,是一段珍贵的人生经历,也是一种沉重的生活感悟。它告诉我们:物质财富不是幸福的全部,我们要在平凡的生活中思考和寻找幸福之源。(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东方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