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与霾,昨个儿白天糟透了的天空,却让我暗自松了一口气:这回不用趟“超级月亮”的浑水了。
不喜欢那些看上去很有谱的“最”,今年是怎么说的来着,多少年来最大最亮的月亮——请原谅,我实在记不住这些无谓的数字,加上一个统计范围的限定词,成为“最”何其简单。近三年最冷的十一月,五年来最早的春,近二十三年最迟的台风……也不敢轻言“错过”:那个谁放的狠话,错过昨晚的“超级月亮”,就要再等18年了。会等下一个18年吗?世间有哪些人与事是真的错过了无可挽回,其实我们都懂。
不曾想到了夜里,天空居然清朗起来。这下好嘛,晒月亮成了这个夜晚当仁不让的最佳休闲活动。眼前的,曾经的,家里的,他乡的,自然的,摆拍的……这些天涯海角,地球每一个角落,当时的月亮,赏心悦目。
而我的那些专业“赏月数星星”的朋友,也悄然有了变化。不再为了相当不严谨的“最”“超级”“多少年来”而忿忿,加入了直播月亮和晒月亮的行列。分享关于月亮的知识、拍摄月亮的技巧,探索月亮的魅力……还有,一定会让你了解,所谓“超级月亮”的美景,在多少个天公作美的月圆之夜,我们都可以拥有。想起了多年前写过的一则新闻:告别城市的灯,夜色轻轻包围,这世界正如你想要的那么“黑”——只要夜空足够暗,每个平常夜里,你都可能实现对着流星许愿的心愿。
换个角度而言,即便是因“超级月亮”而爱上了月色甚至月球表面那些坑坑洼洼的环形山,即便是因为流星下的许愿而养成了数星星观天象辨认星座的习惯,也很好。喜欢本报为上海天文馆动工消息所起的标题,《“滴水湖畔数星星”浪漫可期》。不要以为“浪漫地数星星”对高大上的天文学而言太浅薄,和“晒超级月亮”一样,至少它让你多了仰望星空的理由,不好吗?还记得当年世纪公园改变了人们对逛公园的定义,上海科技馆改变了人们参观展馆的模式,2020年起,上海天文馆或许也会改变人们与星空与宇宙的关系。往深里说,关乎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比知识更重要的科普层面。通俗地讲,更多人愿意沉浸在这平凡又珍贵的城里的月光中,比动不动就聊“你是什么星座”有意思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