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式阅读”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信息更新速度太快,导致人们急于抓住每一段碎片时间,快速获取更多信息。
快字当头,遇到长文章,自然不耐烦。“字多不看”的下一句往往是“直接说结论”,这背后缺少的正是“思考”与“好奇心”,而这正是连接读者与作者最重要的那一环。
事实上,一篇文章如果“直接说结论”往往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于读者更有益的恰恰是论述的过程和逻辑。阅读一篇长文,如果按照作者的行文架构,顺着文章的逻辑逐层次阅读、理解、思考,这是一个读者与作者互动的过程,读者用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碰撞,由此得出的见解才真正是为自己所有。
恰恰很多人买椟还珠,仅限于了解“现象”,对其背后的运行机制选择了无视,久而久之便丧失了思维的乐趣,乃至持久发展的潜力。
快节奏的忙碌生活需要碎片化的八卦和段子来解压,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文章已被时代的海浪“拍在沙滩上”。阅读媒介的转变或许让长文章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屏幕也并没有“完美适配”长文阅读,但严肃而深度的阅读却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杨昊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