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1月0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忆相知深:周恩来手迹纪事三则(上)
赵玉明
■ 为《中国建设》创刊十周年题词
  ◆ 赵玉明

  周恩来一生与上海有着浓厚的革命情缘。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多次到上海从事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活动:1926年12月,曾在上海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大革命失败;1928年,他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后,再次来到上海,领导创建中央特科,坚持白区地下斗争。1937年春,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到南京与国民党谈判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事宜期间,曾多次到上海指导地下工作。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领导在南京梅园新村的中共代表团在上海设立驻沪办事处,对外称“周公馆”,并多次到上海与各界人士晤谈,推动和平民主进程,指导第二条战线的斗争。20多年间,周恩来十多次亲临上海,但由于革命工作繁重紧张,斗争环境复杂险恶,从目前看,那一时期,他并未在沪留下题词。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长时间在北京,同时,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也多次到上海视察指导,这里有他的同志、战友、下属、朋友。本文提及的几幅,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在沪上所撰,或是为在申城的各界人士所题,体现了他对这座城市给予的热切关注和亲切关怀。

  为中福会和《中国建设》题词

  周恩来与宋庆龄的交谊深厚。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宋庆龄于1938年6月在香港领导建立保卫中国同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该同盟迁往上海,改名中国福利基金会。1950年5月,该会成立12周年前夕,周恩来特致电宋庆龄表示祝贺。同年8月,该会又改称中国福利会,主要从事妇幼保健、儿童文化教育以及对国外读者报道中国建设等工作。

  从1950年10月开始,周恩来先后三次到宋庆龄的北京寓所拜访,表示新中国已成立一年,应当向全世界更多地介绍新中国的情况。他们商议以宋庆龄与各国人民建立友谊的长期经历和丰富经验为基础,创办一本对外宣传刊物。宋庆龄完全同意,并认为这项未来规划 “要绝对保密”。1951年中,在方巾巷寓所,宋庆龄会见了刚从美国回国的陈翰笙、顾淑型夫妇,商谈办刊事宜,并且委托陈翰笙到上海联络金仲华,依靠中国福利会的力量筹办刊物。同时,宋庆龄邀请当时还在美国的爱泼斯坦、邱茉莉夫妇和耿丽淑尽快返回中国参加办刊。

  当时美国盛行麦卡锡主义,爱泼斯坦等人排除阻力,绕道波兰等国,于6月到达北京,便立即投入刊物的筹办。1951年8月30日,在上海常熟路157号中国福利会会议室,宋庆龄主持了《中国建设》筹备会议。出席会议的有金仲华、陈翰笙、顾淑型、爱泼斯坦、谭宁邦、吴耀宗、文幼章等,鲁平和林德彬也参加了会议,同时负责具体落实会议决定。宋庆龄决定为杂志取名为China Reconstructs,中文刊名《中国建设》。

  杂志初办时只有英文版,后来陆续增办了西班牙文版、法文版、阿拉伯文版、德文版和葡萄牙文版。当时在北京设编辑部,由陈翰笙与爱泼斯坦负责采稿、编辑;上海设业务部,由金仲华负责印刷、发行、推广。每出一期杂志,需要在北京与上海往返多次,很费时,经常出现脱期现象。后来,北京有了外文印刷厂。1953年5月,出版发行工作搬到了北京,但推广部门仍留在上海,直到1955年才全部搬到北京。

  曾任杂志副总编辑的鲁平回忆称: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杂志,多次对他们强调坚持“非官方”这个问题。他告诫工作人员,一定要明确——《中国建设》是孙夫人出版的杂志,不是官方喉舌,不要唱高调,杂志一定要符合宋庆龄的语言与风格。还要注意内外有别,区分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要有的放矢,考虑到国外读者的接受程度。要坚持自己的风格与特色,也就是宋庆龄的风格与特色。

  1957年,为庆贺该刊创办5周年,周恩来题词,希望“继续作好同各国人民增进了解和友谊的工作”。第二年5月,适逢中国福利会成立20周年前夕,周恩来特地为该会题词表示庆贺。题词内容为“庆祝中国福利会二十周年纪念!祝中国福利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高潮中,响应党的关于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号召,发扬中国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增进中国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为培养新的劳动一代,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庆祝《中国建设》创刊十周年,1962年1月,应宋庆龄邀请,周恩来、陈毅等与她一起赴位于北京百万庄的《中国建设》杂志社,慰问看望编辑部工作人员,鼓励大家为增进各国人民与中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把杂志办得更好。而早在1961年11月23日,为之题词:“把中国人民对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愿望传播得更广更远,并且加强我们同他们之间的团结。”此题词的手迹在《中国建设》1962年1月号首次发表。

  为斯特朗题词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一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她一生六次来到中国,每次都处于中国革命最关键的时刻:1925年,刚发生了省港大罢工;1927年,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之后;1938年,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时期;1940年,统一战线开始破裂时期;毛主席向她提出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她这第五次访问让她在中国乃至国际上名声大噪。此后,她离开延安到上海,后一度住在苏联。斯特朗的最后一次来华,让她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从1958年起,她定居中国北京,主持编辑英文版《中国通讯》,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人物/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影视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6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聚焦/国际艺术杂志
   第C03版:聚焦/国际艺术杂志
   第C04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展览
   第C06版:咨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C08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追忆相知深:周恩来手迹纪事三则(上)
文学的生命
长河秋歌七君子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14追忆相知深:周恩来手迹纪事三则(上) 2017-01-07 2 2017年01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