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艺上演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汤蓓华与国际获奖学生音乐会上,汤蓓华和昆曲的跨界之作《春江花月夜》(剧照见上图)艳惊四座。该作品可以唱、可以奏、可以写的跨界背后,艺术家们有着宏伟的蓝图:登上上海之春的舞台只是一个序幕,向世界展现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下一个目标。
钢琴搭载昆曲
汤蓓华曾演奏录制过作曲家黎英海的《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并着迷于优雅清隽的昆曲。只是要把最喜欢的钢琴和昆曲融合起来并非易事,两者的音色、音区、音层完全不一样。如何能让两者珠联璧合,是金复载和艺术家们一直在琢磨的问题。
对于近年来不断尝试昆曲各种可能性的张军来说,这一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统昆曲舞台上,我演小生,音乐跟着我走;现在我得精确地跟着钢琴走,而且西方音乐的结构非常严谨,节奏又有很多变化。”
好在他曾演过歌剧《马可·波罗》。和十年前首次与钢琴合作相比,张军明显感到了和谐,“当时和爵士钢琴是各唱各的,现在的合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汤蓓华特别满意人声与乐声神韵的契合,人声能触动人心,而一架钢琴可浓缩一支乐队,前者是单线后者是多维度,搭得巧妙。
由此,张军和汤蓓华都产生了一种想法,以西方人最熟悉的钢琴搭载昆曲、洞箫、书法,探索过程虽艰辛,但何尝不是一种中国文化对话世界的方式。他们希望打磨后的《春江花月夜》能登上世界舞台,向更多的人展现中国璀璨的文化。
独一无二的箫
此外,笛子演奏家毛宇龙的箫在这部作品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小生的声音非常高亢,而箫正好作为一座桥梁自然地连接起钢琴和昆曲。台上,箫声若隐若现,时而和张军交流,时而又与琴声私语,古韵悠悠。
这也不是毛宇龙第一次参与民乐跨界。在当代昆曲《我,哈姆雷特》上演时,他和张军联手。当时为了表现绚烂丰富的笛音,他采用多支不同种类的笛子。
此番为了《春江花月夜》的音色呈现,他甚至定做了一支箫,并且调整了指法和气息。他介绍,常用箫分为F调和G调两种,“降E调箫很少使用,乐器师也不会做”。于是,他和师傅沟通实验了近一个月,终于“磨出”了一把最符合意境的降E调箫。
春江花月夜可以书
《春江花月夜》脱胎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现场,书法家丁申阳乘兴挥毫,用笔吟唱清词丽语。他选择“草圣”张旭的草书,而张旭和张若虚恰恰都是唐朝人。曲罢,丁申阳的书法作品博得了满堂彩。
不过,当初丁申阳接到邀请时有些顾虑,短短12分钟内能否完美地体现252个字?以往他在古琴、古筝等雅集中写字,但这回与钢琴的风格是否搭调?
尝试后的他认可道:“书写大草本就需要一些激情,琴声则带给他新的灵感。这样的组合方式的确有意思,但是必须注意音乐风格和书写风格的匹配。”
60岁的他还透露了“试水”的私心:“我要让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听众也爱上我们中国的书法,音乐厅可以成为一个推广平台。” 本报记者 肖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