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蔡宽夫云:“唐人饮酒必为令,以佐欢乐。”在历史长河中绵延的酒文化涓涓流到今天,有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那就是酒令。
《诗经·宾之初筵》:“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又立之史。”这大概是关于酒令最早记载了。从春秋的“投壶”到魏晋“流觞曲水”,到唐朝“藏钩·射覆”,到明清“拧酒令儿”,一脉传来。
投壶作为一种礼仪为酒令起始,用兵器投掷定输赢,流露出时代特征。魏晋是出雅士的时期,看看酒令就能窥得一斑。“流觞曲水”,上游者置一杯酒于水上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得作诗饮酒助兴。“藏钩·射覆”是唐朝的酒令,李商隐有诗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令官把钩握在手中让在座之人猜有无,不中者罚酒;射覆则是分曹(分组)互猜,把某物扣置于钵下让对方猜测借以行酒,大诗人李商隐就是个中高手。而明清时的“拧酒令儿”,是让不倒翁在桌上旋转,停下时,面朝谁,谁就喝吧!
击鼓传花也是酒令里比较盛行的一种。一枝花在酒桌上传送,鼓止时花到谁手便要喝酒。《红楼梦》里中秋赏月时晴雯击鼓捉弄刘姥姥那一回读来令人莞尔。“飞花令”最近因为诗词大会,也成了网红。它是一种雅令,多在文人间盛行,乡野里是行不了这种令的。
话说回来,酒可不是光让雅士喝的,布衣村夫少不得热衷之人。既喝酒便有令,要么捋起胳膊单脚支凳,几颗骰子定乾坤(骰令);要么用一个勺子转起来,把儿指住谁了乖乖地喝酒就是了,这叫“汤匙令”;“拍七令”即在座者以掌击桌,有名七、暗七之分,拍错者饮。今日文人雅士怎么行酒令我不得而知,但我们一伙老友围坐一桌必先礼让再三,过一时酒至半酣,便开始摇色子、猜扑克,也猜过火柴棒(火柴已经不可觅其踪了)。最过瘾的当属猜拳,“老虎、鸡、虫、棒”“独一份、哥俩好、三桃园、四季红、五魁首、六六六、翘七眉、八匹马、少一个、满堂彩”。很小的时候便常听姥爷在酒桌上同人猜拳,加上手势配合,两人往往喊得脸红脖子粗,如两军对垒气势颇足,那腔调亦是铿锵有力。我觉得这种酒令也需要很大的指智慧才行,手眼脑合一,愚笨如我至今不得要领。
衔接古人的那丝风雅与豪迈,让酒壶中流淌出婉转的诗词歌赋,与乡野的热烈呐喊彼此辉映,这样的酒文化,才是真正值得珍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