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大剧院“发现最美”系列之一,此版《哈姆雷特》保留了经典的完整性,却又加入了朱生豪这面“镜子”。拥有着高贵身份、强健体魄的王子,内心敏感而脆弱;在纷飞战火中朝不保夕的小人物朱生豪,内心却坚韧而强大。朱生豪出现的场景虽很有限,可如幕布般悬挂着的烧焦的手稿、始终伫立于台口的破旧铜床,这些属于朱生豪的印记仿佛一枚图钉,钉在哈姆雷特对母亲的咆哮声中,钉在奥菲利亚哭泣的泪眼中,也钉在了王子面对仇人拿起又放下了的持剑的手中。
“演‘哈姆雷特’是每个热爱戏剧、热爱舞台的人的终极梦想。”说起“哈姆雷特”,佟瑞欣眼中的光藏掖不住。“哦?可在我看来,很多人眼中的‘哈姆雷特’不完全是‘哈姆雷特’。更多的是劳伦斯·奥利弗的优雅身姿,是孙道临没有一丝杂质的完美声音,那样高贵优雅却没显得有多痛苦。”陈薪伊这样反驳。
这个从创排争论至今的话题,无疑是国大版《哈姆雷特》的最佳注解。陈薪伊要做的,就是在剧中打破了堪称“样板中的样板”的完美人设,剖开王子的高贵、优雅,直见内心的脆弱和挣扎。
作品从译者朱生豪的视角切入,让作家本人成为这部戏的一部分。伴随着入侵者的轰炸声,佟瑞欣饰演的朱生豪在破旧的床上笔耕不辍地翻译着,当他的手稿再次被炸毁,烧焦的译稿散落在舞台中央,他扼腕感叹:“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不容思考的问题”。
相比王子的脆弱,朱生豪在战火中长达十年的莎剧翻译历程,在陈薪伊看来更显珍贵。“他的译稿几度被炮弹炸毁,拖着咳喘的身子,他却一次又一次重头来过。这个体弱多病的书生,如此坚忍不拔翻译莎翁作品,只为日本人的一句‘中国没有人翻译莎士比亚作品’。”剧中,佟瑞欣一人分饰两角,既是翻译家,又是丹麦王子。如同陈薪伊希望的,这种表演上的转换时刻提醒着观众,用对比的思维重新判断那个完美的白马王子,反思其一直以来被崇拜和视为完美的忧郁、延宕气质,感受“行胜于言”的重要性。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