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孟子·滕文公下》
男孩子一生下来,便希望给他找妻室;女孩子一生下来,便希望给她找婆家。这种心思,做父母的都有。但是,不等父母开口,不经媒人介绍,青年男女自己就钻洞扒门互相偷看,爬过墙头私会,那么父母和社会上的人都会鄙视他们。
孟子这段话并非单独成章,而只是举例。原来,有一个人问“古之君子仕乎”,孟子详细讲解了古代读书人做官的情况;那人又问,读书人着急做官,却又不轻易做官,是什么缘故。于是,孟子说了上引这段话,并总结说,古代读书人不是不想做官,但又厌恶不走正道;不经过正道找官做,就和男女钻洞扒门是一样的。
孟子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话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影响有多么深,流传有多么远。时至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此语仍然尽人皆知。
今人大多认为这句名言属于封建糟粕,而给予否定。之所以如此,乃因今天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婚姻制度等等已与往昔大不相同。
可是,历史地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曾经是时代的产物。不用说远古时期,就是到了商朝,统治集团以外的民间还没有稳固的婚姻。西周建国,制礼作乐,才有严格的婚姻礼仪,以保证家庭、家族、宗族的繁衍与稳固。后来,相关礼仪由上至下,由贵族到平民,逐渐普及。《诗经·齐风·南山》中,有“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的诗句,《卫风》《豳风》也有类似的歌咏。可见,男不亲求、女不亲许在西周时已成普遍的制度与风俗。所以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不是孟子的发明。
大千世界,有绝对的道理,有相对的道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以往三千年的中国,有其必然性,也有其从来就有的非理性。随历史演进,其非理性日渐突出,因而过时,因而淘汰。但是,即便是垃圾,也可以再利用。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还是能够看到一些信息。
谁也不否认,父母及媒人生活阅历相对丰富,见多识广,能够给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人以生活指导。更何况,近几十年的中国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故青年男女嫁娶尤其不是他们个人的事情。即如人们常说,现代青年结婚是两个家庭的结合。青年人恋爱、结婚,双方父母的意见应该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