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9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白子超
  白子超

  “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孟子·滕文公下》

  男孩子一生下来,便希望给他找妻室;女孩子一生下来,便希望给她找婆家。这种心思,做父母的都有。但是,不等父母开口,不经媒人介绍,青年男女自己就钻洞扒门互相偷看,爬过墙头私会,那么父母和社会上的人都会鄙视他们。

  孟子这段话并非单独成章,而只是举例。原来,有一个人问“古之君子仕乎”,孟子详细讲解了古代读书人做官的情况;那人又问,读书人着急做官,却又不轻易做官,是什么缘故。于是,孟子说了上引这段话,并总结说,古代读书人不是不想做官,但又厌恶不走正道;不经过正道找官做,就和男女钻洞扒门是一样的。

  孟子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话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影响有多么深,流传有多么远。时至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此语仍然尽人皆知。

  今人大多认为这句名言属于封建糟粕,而给予否定。之所以如此,乃因今天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婚姻制度等等已与往昔大不相同。

  可是,历史地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曾经是时代的产物。不用说远古时期,就是到了商朝,统治集团以外的民间还没有稳固的婚姻。西周建国,制礼作乐,才有严格的婚姻礼仪,以保证家庭、家族、宗族的繁衍与稳固。后来,相关礼仪由上至下,由贵族到平民,逐渐普及。《诗经·齐风·南山》中,有“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的诗句,《卫风》《豳风》也有类似的歌咏。可见,男不亲求、女不亲许在西周时已成普遍的制度与风俗。所以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不是孟子的发明。

  大千世界,有绝对的道理,有相对的道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以往三千年的中国,有其必然性,也有其从来就有的非理性。随历史演进,其非理性日渐突出,因而过时,因而淘汰。但是,即便是垃圾,也可以再利用。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还是能够看到一些信息。

  谁也不否认,父母及媒人生活阅历相对丰富,见多识广,能够给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人以生活指导。更何况,近几十年的中国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故青年男女嫁娶尤其不是他们个人的事情。即如人们常说,现代青年结婚是两个家庭的结合。青年人恋爱、结婚,双方父母的意见应该受到重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第A04版: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广告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1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汽车周刊
   第A2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ZF01版:中缝4-13
蒸鱼肠
遇见安吉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着急之“疾”
“金铃子事件”
白色与银色的和谐(色粉画)
那本黑皮封面的笔记本
新民晚报夜光杯A17“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018-09-05 2 2018年09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