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父亲说,我从未见到过的祖父是无锡、江阴一带小有名气的养鸣虫、斗蟋蟀的行家。可能是因为遗传吧,我从小就对昆虫感兴趣,也喜欢喂养蟋蟀、蝈蝈、黄蛉、金铃子等斗虫和鸣虫。
记得小学三年级刚开学时,我把装有金铃子的虫盒放进书包带到学校里。没想到姜老师上语文课时,金铃子突然叫了起来,任凭我怎么摇书包也停不下来,连姜老师也听见了,停下讲课问是什么声音,从哪里发出来的,吓得我满头大汗。还好当时的同桌晓露没有揭发我,才让我逃过一劫。否则,“金铃子事件”对我这个带“二道杠”的少先队中队长来说,可真是一个“严重错误”了。后来,晓露还送给过我一只装在火柴盒中的小金虫,说是小金虫不会叫,带到学校没有关系的。
春节前和太太到花鸟市场买水仙花,我对太太说起这件童年趣事。太太说,你这个人喜怒哀乐忧惊都藏不住的,姜老师肯定心里有数,只是没有点破你的“伎俩”罢了。姜老师叫姜敏,一位很爱学生的好老师,当时是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今年应该有八十来岁了。那位同桌上学时就很会写文章,后来成了复旦大学的老师。
秋日,为聆听“秋声”,我在花鸟市场买了一只黄蛉、一只金铃子。此刻,这一由黄蛉和金铃子联手的“黄金组合”,正在我的书桌上欢唱呢。动听的“二重唱”,让我想起了当年的“金铃子事件”,想起了当年的老师和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