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转眼间已经送走了四十二个春秋,每想到首届教师节所涌现的师生浓情厚谊的美丽风景,总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且不说一届届学生以鸿雁飞来的贺卡表达对老师的节日祝福,让我陶醉于职业幸福之中,单是曹春同学上门送礼物的情景就经常萦绕脑际,令我惊喜,更令人不断自省,毋忘初心。
他是75届1班的班长,我教他们班语文,又担任他们班班主任。尽管他已工作十多年,但见到我,依然是学生模样,恭敬中还略带些腼腆。他对我说:“我来祝贺老师节日。我想了好久,我该送什么礼物给您,想来想去,把我心爱的读书笔记送给您留作纪念,它记录了我的进步,更记录了您批改它的心血,促使我不断进步。我谢谢您。”说着,就拿出了那本黑皮封面的学习笔记本。真没想到,太意外了,一是学生向老师送礼物,二是送这样特殊的礼物,我一再致谢意。与此同时,我们情不自禁地谈论起十年动乱时期“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无用思潮泛滥的荒唐状况。为了让学生在学校打一点文化底子,将来有点生存的本领,我冒着可能再遭批斗的风险,和小干部一起抓纪律,抓学习,抓补课,班级总算有了点样子。小干部要多学一点,学得好一点。课外学习《实践论》等毛主席著作,还要写点读书笔记。对中学一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不定期的解说,帮助理解,自己动脑筋阅读,一篇篇“啃”下来,我认为不仅学到了观点,文化程度也相应提高了。
曹春学得很认真。开始只会简述文章大意,后来能写一点读后体会,我在评语里鼓励他:“试着运用学到的观点具体说明一两个事例,提高学习水平。”他认真、勤奋地学,1973年11月21日写的《学习〈矛盾论〉札记》整整5页,4个方面4000字,还能联系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具体分析问题,阐明道理,思想认识与文字表达均飞跃了一步。我们两人都很兴奋,这本笔记就成了师生交流思想,交换看法的载体。他的倾诉,我的评改,见证了那个年代一名学生的难能可贵的成长,也成了日后他有支灵动的笔、工作不断创造业绩的基石。
而今,这本特殊年代形成的特殊礼物,封面已破损,纸已全部发黄,但它会不断提醒我:当教育受到社会上乱七八糟价值取向冲击时,教师一定不能随波逐流,要千方百计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做人的教育,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为他们今日的健康成长、明日的长足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人生是单程票,没有回头路,要精心再精心。
十日谈
心中的礼物
责编:杨晓晖
彼此教学相长,已是缘分,其他皆是额外。甚或觉得,少有礼物反而彼此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