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9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歌剧
老 梅
  老 梅

  儿子快20岁了,在音乐的路上越走越远,成了一个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还时不时有作品在世界巡演,为了谋求和儿子的共同语言,老梅决定补上歌剧这一课。

  老梅从前是个伪音乐爱好者,听音乐只挑自己喜欢的旋律听,莫扎特、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三件套,就听交响乐、钢琴曲,尤爱小提琴,既不研究版本,也不在意音响效果,听得很糙,不像儿子,拿着总谱听音乐。看老梅不求甚解的样子,儿子有一次痛心疾首地说:老梅啊,你也是跟了我这么多年的人了,怎么到现在连马勒和巴赫都分不清呢?说得老梅有点汗颜。

  有一次和儿子一起去国家大剧院看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听着听着就觉得边上有动静,侧身看,原来儿子正在抹眼泪呢——听得如此投入而激动。出了剧院,他很久才说了一句:太美了!

  这个暑期,老梅决定学着听听歌剧,买了全套的威尔第歌剧,从第一部开始听。儿子评论说:你这态度是好的,但你应该听瓦格纳。

  老梅原本是学着儿子的样子,听一个作曲家或是看一个作家的作品就从第一部开始,读(听)他全套的作品,以了解这个作家(作曲家)的创作路径和思想风格的演变。首选威尔第只不过是因为刚好搞到了一套带中文字幕的蓝光DVD,对不懂音乐的老梅来说,真不知道这两位作曲家的区别在哪呢。

  开始听威尔第,许多都是意大利文,老梅弄不清楚的时候就向儿子求助,儿子很耐心地帮老梅从网上找来了威尔第作品目录和基本内容介绍。三部威尔第歌剧听下来便觉得似乎永远都是两首歌一个调,宣叙调或是咏叹调,故事的梗概不看介绍还真弄不清楚,每次老梅看剧的时候儿子会过来做几个鬼脸,然后吐槽一下某作曲家是如何讽刺意大利歌剧的,比如瓦格纳为了不让自己的舞台上演威尔第的歌剧甚至不惜代价专门建了一个自己的剧院,诸如此类。

  终于听到第九部的时候有点忍受不了了,儿子捧来一堆其他歌剧DVD,说歌剧不是只有意大利歌剧这一种,听点更有意思的吧。于是听了《罗杰王》,儿子说这是他的最爱,然后又听了他最热爱的理查·施特劳斯最后的歌剧《随想曲》,这是弗莱明的演唱,听到最后部分居然把老梅听得满眼泪水,歌剧听到这个时候,似乎找到一点感觉了。

  自己立了誓怎么着都得听完,接着回来听威尔第,威尔第的作品精彩的也大多在人生的下半程,于是便听到了《麦克白》《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

  求教儿子,威尔第与瓦格纳的不同,儿子依旧谆谆“教导”:威尔第的歌剧以歌为主,乐队是为歌手服务的,整个剧的完整性和叙事性不强;而瓦格纳对歌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乐队和歌手一样重要,所以瓦格纳称他自己的歌剧为“乐剧”,他赋予了整个剧的叙事性和音乐的主题,比如,剧中的重要道具是一把剑的话,他会专门赋予这把剑一个音乐动机,音乐和剧情都是匹配的……

  好吧,沿着儿子指引的方向,继续向前,接着听瓦格纳全套歌剧和理查·施特劳斯全集。看起来,老梅要学习的路径还有很长呢,好在这是一条快乐的道路。在儿子的指引下快乐成长,不亦乐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
   第A05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军界瞭望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康健园
   第A22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秋天的香气
漫记导师冯骥才
中式生活
冰心的心愿
秋风沉醉的古都
听歌剧
新民晚报夜光杯A17听歌剧 2018-09-10 2 2018年09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