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话题/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对影成诗 聚像为歌~~~
对影成诗 聚像为歌~~~
对影成诗 聚像为歌~~~
     
2018年09月2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影成诗 聚像为歌
上海缘何钟情影像艺术
徐翌晟
■ 展出作品之一
■“影像上海”艺博会现场张力奋 摄
  这个秋天,上海各个艺术场馆里的影像展览集中呈现,上海当代艺术馆正在进行的“影像成诗”,多伦美术馆的“超时空影像展”,复星艺术中心推出的影像艺术季,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英国新摄影: 凯伦·诺尔和安娜·福克斯,已经举办到第五届的“影像上海”艺博会……影像艺术在此刻自发形成的热潮,令微凉的9月空气仿佛又被重新加温。上海这座城市为什么会对艺术世界里尚算得上新兴的影像艺术情有独钟?

  活力创新

  2018“影像上海”艺博会开幕当天,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力奋和摄影师海波等就摄影与城市的关系作了专题论坛,“一座城,有了人,有了家,才有了生活,城市有了灵魂。”

  长期从事影像艺术评论研究的复旦大学教授顾铮认为:“上海本身具备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与年轻的影像艺术、影像艺术家不谋而合,并能参与融合到他们的共同成长中。”

  “影像是大众艺术,上海的热闹是整个生态之下的作用,是学术与市场的共同作用。”从事艺术评论的沈奇岚此次作为艺术家参与了“影像成诗”的展览,她的作品名为《一个我们,不是两个你》,拍摄了对她而言生命中重要的朋友,表现创作者与画面中人物的亲密关系,以及无法言传的心灵默契。她认为:“上海作为城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身就可以产生和提供无数的图像。”

  半壁江山

  在许多国际策展人眼中,中国摄影艺术家通常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和身份标识,哪怕不知道这个摄影师是谁,但凭着画面,也能猜出这是出自中国摄影师之手的作品。如果说中国当代艺术在其他领域有拷贝西方的现象,但是在摄影领域则完全没有拷贝国外的情况。也许这就是当代摄影图像的意义——理解它们要基于更多的对于图像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事件的探寻。

  上海或许是中国城市中与摄影影像最有渊源的城市,它的过去有许多被记录在底片上。早在摄影进入中国之际,上海就是摄影艺术的大半壁江山,许多摄影团体、知名摄影师、照相馆都诞生于上海,红色摄影的关键人物吴印咸、沙飞等也都是从上海走出去的,顾铮认为,上海在摄影史上的地位使得影像艺术的热潮涌起有了历史底蕴。

  开放包容

  据统计,从2014年至2017年间,上海摄影展览的数量增加了250%,大众对于摄影媒介的兴趣和教育水准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摄影批评家和策展人克里斯托夫·菲利普斯评论:“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等已成为国际收藏家、博物馆策展人和图像类企业家寻找令人兴奋的作品的交汇路口。它也在塑造中国新崛起的一代摄影收藏家的品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影像几乎无所不在,作为表现生活、最具当下性的记录手段,其特有的视觉冲击力,快速直接的表现方式很容易对人的感官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得以快速传播。影像艺术的发展,脱胎于技术革命,决定了它对于时代天然的敏锐感知。

  相比较传统艺术的单向传递,技术的发展使影像艺术与观众之间更强的互动性成为可能,影像艺术欢迎、拥抱观众加入其中,比如在复星艺术中心的展览中,乔恩·拉夫曼的作品《大洪水》就是利用VR技术,让观众在刚刚经历的真实空间与超现实梦幻场景间进行切换。

  技术拓展了影像的边界,而国际化的上海,是其开放性和包容性成为新兴艺术发展的土壤。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话题/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家装专版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理念分享
   第A18版:股市大势/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银发社区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上海缘何钟情影像艺术
故宫家具馆首启仓储式展陈
广告
新民晚报话题/文体汇A08上海缘何钟情影像艺术 2018-09-22 2 2018年09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