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压病人迅速“消化”
作为一家三级综合性大医院,这里每天的门急诊病人高达逾万人次。为了改善就医环境、方便患者就医,医院在建新门诊楼时,就决定引入军队作战信息指挥操作模式的方法,在门诊建立了一个建筑面积为90平方米的“门诊运作协调指挥系统”,目前已实现了对门诊管理范围内场所100%进行24小时影像监控,全部质控数据100%可实时调阅,科室、重要岗位、医护之间三级通讯100%畅通无误。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长征医院的骨科、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等因慕名而来的各地患者集中,从挂号到候诊,病人有时要等三四个小时。现在,病人“积压”的情况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被“消化”,候诊的长队缩短了。据测算,即使是最“热门”的专家门诊,目前病人等候的时间基本不超过1小时。
突发事件全院协调
医院规模越来越大,硬件设施越来越先进,但不少医院的门诊管理手段还停留在“管理范围靠眼,检查工作靠腿,统计数据靠手”的老格局上。长征医院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在门诊建立集影像监控、声讯互通、数据存储为一体的信息化协调与指挥系统,彻底打破了原先门诊管理模式,也创新了门诊管理和服务。遇到“突发事件”,医院还能协调全院资源,集中优势兵力。有一次,专家诊室通道里有个候诊病人因为低血糖晕倒,从监控发现到通知楼层负责人,抽调各科室人员组成急救小分队赶到,前后只花了3分钟。
“样板模式”全市推广
由于整个系统与门诊每台工作电脑相连,医生是否具备门诊资质、今天何时到岗、各时段问诊数量等,都能随时调阅。据院门诊部主任柴双介绍,为了控制大处方和不必要的检查,医院在系统内专门设置了一个标准线,用紫色表示。如果某个医生用药和检查发生的费用超过了这根紫线,系统就会自动预警,提醒医生注意,或者直接通知管理层处置。
“门诊运作协调指挥”信息化平台还对所有收费、挂号、取药、检验等几十个窗口都设立了“即时满意度评价”系统,在每个楼面都安置了服务测评器,每个医生、护士的测评结果将纳入绩效考核,与奖惩挂钩,病人满意度有明显提高。
今年是上海卫生系统的“改善服务年”。市卫生局今天在长征医院举行门诊信息化创新管理与服务现场交流会,表示将在本市各大医院推广管理科学、流程优化、就医便捷的长征医院“样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