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银行股在指数计算时占有重大权重。它们的涨跌,直接左右着指数的发展方向,这在上证指数上表现尤为明显。另一方面,银行股流通市值巨大,直接影响着市场总体盈亏状况。以近两个月工商银行的表现看,5月初到7月中旬,扣除分红除权,下跌了0.50元,按2625亿A股计算,A股流通市值损失约1300亿。整个上半年新股IPO总额为700多亿,一个工商银行的损失等于新股IPO总额的两倍。如果说影响指数只是动摇了市场对信心和预期,但市值的损失总是实实在在的失血。
仔细分析16只银行股的走势,基本都创下了一年来的新低。正是因为银行股不断下挫,这才使大盘日益低迷。没有银行股的止跌,就很难有大势的见底。
为什么银行股最近走势特别弱?这里既有行业和经营方面的因素,更有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的压力。
(1)银行高额利润时代面临挑战。银行业垄断如果没有竞争,就必然是高额利润的行业。但从以下方面看,银行业的高额利润时代面临了挑战。一是降息因素,尤其是非对称降息对银行业绩有很大影响。在存贷利率较高的条件下,利差的空间自然就大。如果利率降下来,利差的空间从绝对数看,一定会受到压制。二是调控房价因素。无论是个人的房贷需求,还是房地产公司对资金的需求,在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下,都会大大缩水。三是利率市场化。由于存款和贷款都有了议价的空间,事实上,等于把银行一块利润让利出来。四是金融改革。无论是温州的金改,还是珠三角前海金融改革试点,事实上都把一些灰色的金融活动纳入到了合法的范围,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对银行的垄断经营进行了突破。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很可能会使银行高额利润时代逐渐走到终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股上半年走势就显得特别弱。
(2)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银行股有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体量巨大,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银行股的抛压尽管有一部分是因为外资解禁后套现离场,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来自于二级市场机构的抛售压力。对于持仓量巨大的机构来说,当大家对二级市场趋势普遍看淡时,抛出大盘股相对容易一些。对中小板或者中小盘的股票来说,三五个交易日能够套现的资金十分有限,但在银行股中,只要三五分钟,或者只需让股价有小幅的下挫,就能够大量套现,及时降低仓位。不能否认的是,上半年银行股越走越弱,跟二级市场机构抛盘不断涌出有直接的关系。
总之,银行股对沪深股市的发展趋势有着决定性影响。在银行股全面探底企稳并走出弱势之前,就不应轻言大盘已经见底。 瀚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