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7月1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码头新生此景如雕塑
程国政;董鸿海
双层桥孔之间的结构,极富节奏感
江边木结构凳子,将实用与环境装置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高高的海事塔,成为徐汇滨江的最高点
横跨龙华港河口的双层景观桥“龙之脊”
浦江岸边,造型奇特供人休息的凉棚
傍晚,在卢浦大桥的映衬下,徐汇滨江大道犹如一幅美景图画
  ◆程国政  文  董鸿海  摄

  想象中的大都会应该是霓虹闪烁、如梦如幻,应该是人在画里游,但当我们傍晚时分来到徐汇滨江大道,我们的心理预期还是被轻易地突破了。

  看那透心彻骨的蓝色

  那时,太阳已经完全没入地平线,华灯初上,天仿佛露出宽宽的缝隙,让光线在黑暗到来前肆意地弥漫着;而天由红而蓝,直至透心彻骨的湛蓝,房屋、桥梁、树木,甚至水面,都蓝了。

  缓过神来,我们连按相机快门,“收揽”着眼前的一切,湛蓝中的橘黄如雕塑般,塑出大吊车层次分明、昂首向天的“型”;蓝色海洋中的卢浦大桥长弓上游动的霓虹让桥不动也游,仿佛一个夜精灵……

  那一刻,我们直拍到手酸,直跑到腿软。

  城市品质提升的标签

  别看这里夜景这么漂亮,往前十年,这里可是废弃荒、脏乱差。说滨江大道,很多上海老克勒可能不一定晓得了,但说上港六区开平、北票和上海铁路南站、上海水泥厂,恐怕不晓得的老克勒也很少。那时候,这里装卸黄沙石子等建材的小码头,整天尘土飞扬,附近居民意见老大老大了。

  世博会为老厂区的再生提供了良机,上海市对这一块工业厂区展开了再生改造。工业时代,厂在城中冒烟,货在城中江边装卸,被看做是城市蒸蒸日上、兴旺发达的标志;如今把碧水、把清洁的滨江交给市民才是城市品质提升的标签。

  于是,原来的龙华机场,变成了滨江宽宽的大马路,装卸的码头全都成了亲水的设施,承载码头记忆的缆桩、塔吊、救生圈当然都要留下;不仅码头,上海南站的火车也被留下,还有水泥厂厂房、货运仓库都留下了;一时还没想好做啥用途,那就放着。不着急,想好了再改造。

  点化就如脑筋急转弯

  现在的徐汇滨江大道就让行走的我们感到气韵生动。绿树虽未成荫,但搬来的树,衬着幽幽的灯光,配上脚下木栈道脆脆的“扑哒扑哒”的回声,我的心情依然非常地好。

  那朵巨大的含苞“玉兰”原来是水塔,也有说是海事塔。花苞最鼓的地方就是当年盛水的塔了,而今它躲进了花苞成为了“蕊”,改造这座塔的人一定是位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和诗意的人,要不然他(她)不会想到如此灵性的主意。点化,看来就如脑筋急转弯。心静、投入、不急于功利,捅破了老水塔与“玉兰”花之间的那层窗户纸,花儿就这样夜夜闪烁在湛蓝的江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读者之声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社会与法
   第A18版:社会与法/特别关注
   第A19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0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服务指南
   第B03版:大势分析
   第B04版:股海淘金
   第B05版:百姓沙龙
   第B06版:投资理念
   第B07版:投资基金
   第B08版:拍卖指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0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2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
   第B16版:连载
老码头新生此景如雕塑
不着急,想好了再改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B09老码头新生此景如雕塑 2012-07-14 2 2012年07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