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中的大都会应该是霓虹闪烁、如梦如幻,应该是人在画里游,但当我们傍晚时分来到徐汇滨江大道,我们的心理预期还是被轻易地突破了。
看那透心彻骨的蓝色
那时,太阳已经完全没入地平线,华灯初上,天仿佛露出宽宽的缝隙,让光线在黑暗到来前肆意地弥漫着;而天由红而蓝,直至透心彻骨的湛蓝,房屋、桥梁、树木,甚至水面,都蓝了。
缓过神来,我们连按相机快门,“收揽”着眼前的一切,湛蓝中的橘黄如雕塑般,塑出大吊车层次分明、昂首向天的“型”;蓝色海洋中的卢浦大桥长弓上游动的霓虹让桥不动也游,仿佛一个夜精灵……
那一刻,我们直拍到手酸,直跑到腿软。
城市品质提升的标签
别看这里夜景这么漂亮,往前十年,这里可是废弃荒、脏乱差。说滨江大道,很多上海老克勒可能不一定晓得了,但说上港六区开平、北票和上海铁路南站、上海水泥厂,恐怕不晓得的老克勒也很少。那时候,这里装卸黄沙石子等建材的小码头,整天尘土飞扬,附近居民意见老大老大了。
世博会为老厂区的再生提供了良机,上海市对这一块工业厂区展开了再生改造。工业时代,厂在城中冒烟,货在城中江边装卸,被看做是城市蒸蒸日上、兴旺发达的标志;如今把碧水、把清洁的滨江交给市民才是城市品质提升的标签。
于是,原来的龙华机场,变成了滨江宽宽的大马路,装卸的码头全都成了亲水的设施,承载码头记忆的缆桩、塔吊、救生圈当然都要留下;不仅码头,上海南站的火车也被留下,还有水泥厂厂房、货运仓库都留下了;一时还没想好做啥用途,那就放着。不着急,想好了再改造。
点化就如脑筋急转弯
现在的徐汇滨江大道就让行走的我们感到气韵生动。绿树虽未成荫,但搬来的树,衬着幽幽的灯光,配上脚下木栈道脆脆的“扑哒扑哒”的回声,我的心情依然非常地好。
那朵巨大的含苞“玉兰”原来是水塔,也有说是海事塔。花苞最鼓的地方就是当年盛水的塔了,而今它躲进了花苞成为了“蕊”,改造这座塔的人一定是位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和诗意的人,要不然他(她)不会想到如此灵性的主意。点化,看来就如脑筋急转弯。心静、投入、不急于功利,捅破了老水塔与“玉兰”花之间的那层窗户纸,花儿就这样夜夜闪烁在湛蓝的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