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叫我见识了名利场——咬着布加迪威龙的尘硝追到的卢米埃尔宫外红地毯上求一个倩影,被300斤的壮男保镖推开到一丈开外,比基尼兔女郎悠悠讪笑着塞给我酒心巧克力,噼里啪啦的闪光灯堪比大年夜——那里打出的八卦鸡血能发泡一整年的回忆。
相比而下,中国的图书签售会只是个入门级的名利场,力所能及地铺张出众星拱月的那层意思。每逢双休日,到书城现场看签售,祭上照妖镜,泼上卸妆水,一一现形。
如今,有那么多人热衷撰写自己蕙质兰心(其实就是把自己微博上的只言片语凑成一本书),上了签售台,大牌作者的手腕却像上了发条一样不停画圈圈……若是在书展热档期里,恐怕还要排出数据,互相攀比,1小时签出1000本都算保守估计,数字一个个直逼人类潜能极限。
当然,也有掂不出自己斤两的作者,高估了自己的号召力。即便大喇叭里一遍又一遍介绍着他的跌宕生平、辉煌成就,路人甲乙丙丁却还是茫无头绪。见他放着一大布卦,头衔很多,“作协会员、EMBA、基金会理事长”,几箱新书堆在一边。十分钟过后,就像个算命先生颓了势头,看来往的人的眼睛时,有一种似看非看的神情。见到故意跑开的背影,眼里还会哧哧地闪过火星。半小时后,他就开始抱怨书店人气不足。
最常见的莫过于有意的安排。刚开始报道出版的时候,我去签售会分不出一二。在一个小礼堂,一个斯文的商人,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忘情之处自比达摩一苇渡江,一世成功视若草芥,3小时过去,下面没有一个人离座。到了6点散场,演讲人拉着我引见了几乎所有的座下宾客,不是三舅就是四婶,让我感叹他家族的人丁兴旺。有一次,签售队伍里的人手捧5本书,问他为啥买那么多,答曰是老板吩咐,作者是老板的死党,周六统统出门,权当上班。长长的弯弯的队伍,等候的人个个面无表情,就像每天中午在食堂里排队买饭。“他前脚走,我后脚就想扔掉了。”有个男孩顺便告诉我,买书的钱单位给报销的。
前段时间,采访到一位老者自费出版了一本书法集,担心销路不畅,每天到书城站在图书旁,见到路人便毛遂自荐,诚心探讨,聊上半小时也为欢欣,如对方有意购买,便才落款。
签售会见多了,我很少见到热门作者签名笔下还留有恭敬;也很少见到冷门作者笔下的不卑不亢的平和心态。畅销和多售成了唯一的目标,倒忘却了签售的初衷是为交流、为快乐,这也是我至今怀念这位老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