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多年,应试教育仍然屡禁不止。无奈之下,北京市教委近日下发文件,从八个方面对减负进行“量化”要求,规定初中生每天家庭作业总量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而在一个多月以前,上海有一位“在前3次大考都入围年级前十强”的七年级学生,因为“失手于数学一道七分应用题而跌出前一百”,备受打击和“煎熬”,无奈之下写信向市长求助,“坚决反对班级以及年级排名”。一南一北这两件事情促使我们反思,教育是不是需要“量化管理”?
期待用量化管理的方式为学生减轻负担,可谓用心良苦。然而,这种办法未必经得起推敲。且不说学生做作业的快慢精粗不一,就这一个半小时的作业量而言,有何依据,谁来监督又如何监督?就算是监督到位目标达成,又如何保证教师不会暗自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强度?
量化管理有其难以替代的优势,但是在教育领域内实行量化管理,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如果管得太多、太细、太死板,要么是虎头蛇尾,要么是根本无法实施。其次,冰冷的量化指标体现工具理性,缺乏亲和力,被管理者对其认同程度不高,或者是机械地被动遵守,或者是巧妙利用规则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无论哪一种情形出现,都将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给学生带来伤害。第三,量化管理可能会成为懒政的遮羞布,对量化指标的前期调研与后期管理工作繁重琐碎,一旦功夫没有做足,那么量化指标和量化管理的科学性、适用性也就难以保证,管理目标自然难以实现。第四,教育管理与其他类型的管理不一样,教育管理的目标是育人,有其特殊性。教育行政部门和管理者与学校和教师,除了上下级关系,还应有协同合作的关系。只有充分发展后一种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促使教师积极自主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与时俱进地教好书育好人。
要革除教育积弊,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首先转换思路。教育管理有其特殊性,因为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育人,不能靠知识灌输和道德说教,更不能靠工业生产中的量化管理方式来实现,应该通过知识学习的漫长过程,训练学习技能,培养学习方法,养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谓的训练、培养、养成,其实质就是“引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靠教师来引领与调动,教师则要靠教育行政部门来引领与调动。量化管理,学校和教师往往会疲于“服从”,出现上下不相孚、虚与委蛇的情况。如此一来,不但好的改革不能开展,就连最起码的教育常识也难以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