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出生于山东世族,早年曾与司马睿结为好友。西晋“八王之乱”后,司马睿奉司马越之命,去镇守下邳(今濉宁西北);王导则做了司马睿的谋士。
公元307年,司马睿被封为安东将军,镇守建业(今南京),指挥扬州、江南的军事。由于王导的努力和劝导,原本没有什么名气和威望的司马睿,获得了中原南下的士族名流和江南名门望族的共同支持,在江南站住了脚。后来,刘曜攻陷并焚毁洛阳后,中原大量人口到江南避难。其中有不少中原的世族,他们往往举族南下,并拥有一定数量的依附人口。王导建议司马睿吸收这些人共创大业。他还提出了意在使南方人和南来的北方人都能够安居乐业、南北大族能够和睦相处的“镇之以静”的政策。
在王导的努力下,江南安定了。那时,朝野上下都称赞王导是管仲再世。但是,王导对自己约束很严。司马睿曾授予他都督中外军事的职务,他却无论如何不肯接受。因为,他的堂兄王敦,那时已掌握着江、扬、荆、汀、交、广六州的军事。如果他再接受这样的军事要职,不仅对自己的身家性命不利,对晋朝的稳定也不利。王导深知,司马氏家族处心积虑地篡夺了曹魏政权,对臣下可能的篡权也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这样的敏感,随时都可能引发君臣之间的冲突;而刚刚建立的东晋,是经不起这样的冲突的;要避免这样的冲突,唯一办法,就是做大臣的人能够自我约束。
公元318年,司马睿正式称帝。司马睿要王导与他同坐御床,接受大臣们的朝贺。王导对司马睿说,如果自己跟皇帝坐在一起接受大臣们的朝贺,天下的老百姓会搞不清究竟谁是皇帝。那时,“王与马,共天下”已成事实。对此,王导是非常警惕的。实际上,司马睿已处心积虑,要削弱王氏的势力。后来,司马睿重用刘隗、刁协,而疏远王导,并暗中进行军事准备。当然,王导也不会甘心束手就擒。他暗中联络了王敦,准备清君侧。
公元322年,王敦率军进攻建康。情况紧急,刘隗劝司马睿立刻把王导全家都杀了。王导极有心机,每日率领家族中人,在宫门口等候发落。以这样的姿态,向司马睿证明自己的忠诚。大臣周顗,跟王导关系很好,而且正受到司马睿的重用。他竭力维护王导,向司马睿担保王导的忠诚。而朝中的大臣们,也都同情王导,认为王导不会背叛朝廷。这种种因素,终于使司马睿没有对王导动杀心。
然而,当王导率领全家在宫门口听候发落时,曾见到周顗正去上朝,便大声央求他在司马睿面前为自己辩白,说一家百余口的性命都托付他了。周顗却不理睬他,目不旁顾地直接走进皇宫。等到出宫时,周顗又是一副喝得醉醺醺的样子,仍对王导不理不睬。王导哪里知道,那天,周顗不仅当着司马睿的面为他辩白;回家后还专门为此事上书司马睿。周顗是个酒徒,为人粗犷。他不想在王导面前以恩人自居,也不愿意让人觉得他为王导辩护是出于私谊。但他哪里想得到,他的这种君子风度和机智,却令在他看来是君子的王导,因此动了小人之心。不仅不能体会他的良苦用心,而且还恨之入骨。
王敦攻入建康,想废掉司马睿,因王导的坚决反对而作罢。但王敦说要提拔周顗,王导却不予理会。王敦说,那就干脆把周顗杀掉。王导也不反对。结果,周顗就被王敦杀害了。
东晋的皇权是非常弱的,世族的力量却非常强大。一旦皇权倾覆,世族就会群起问鼎。而维持世族间的平衡,则是皇权存在的基本前提。王导竭力扶持东晋王朝,表现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的见识和风度。但是,在杀害周顗的这件事上,王导完全是出于小人之心。专制的政治环境常常是险恶的。周顗正处于顺境,没有想到处于生死关头的王导,还会有小人的一面。事后,王导翻阅朝廷档案,见到周顗的上书,才知道自己已铸成不可挽回的错误,痛苦得不能自已。可是,他还是想为自己开脱。说什么周顗虽然不是自己所杀,却是因为自己而死。这样来开脱自己害死周顗的罪责,不仅虚伪,更完完全全是小人心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