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制影响新房源供应
《意见》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等。
街区制住宅项目的推出,一定程度上和传统的封闭式社区形成差异,也会对后续房企的产品供应等形成新的影响。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分析道,第一,街区制住宅项目和封闭式住宅项目的最大差异,就是社区内的配套逐渐等同于城市公建配套,对一些社区基础设施的充分利用有利好,也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约土地。第二,街区制住宅项目也可能会使得后续社区管理模式发生较大的调整,部分封闭式住宅项目的管理模式可能要得到摒弃,对于开放式社区的管理模式建立应该加快跟进。第三,街区制住宅项目的模式,对于网格化的社区管理模式的推进有积极利好,也将成为开放式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
破墙将面临四大“瓶颈”
所谓的“封闭住宅小区”是指体量超大、阻碍城市路网的“城中之城”,并非是指所有的住宅小区。这些老小区要逐步破墙,将面临哪些问题?对此,易居研究院杨红旭院长表示,新政落地还面临一些“瓶颈”,并将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值得研究。
瓶颈一:法律障碍,如何突破?未来新出让的宅地,政府在出让的时候,完全可以设定前置条件,开发建设成为开放式小区,则购房者的权益当中,也就不含相关公共面积了。但是,已建成的商品住宅小区,属于全体业主的私有财产,包括公摊面积的道路、会所等,受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保护,没有义务对外开放。
瓶颈二:居民安保问题,如何解决?安保问题,是业主们最关心的问题。现有小区,有保安,有围墙,而且中高档小区的围墙上面,还设有铁丝网、电网,自然降低了居民被盗的可能性。以后没了围墙,可能会带来部分安全隐患,值得有关部门研究。
瓶颈三:停车乱来,如何防范?当前,我国的汽车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很多大城市的市中心,车子不仅占满小区内部,连小区外面的道路也停满了。一旦小区围墙打开,在中心城区,会不会造成停车的混乱场景?
瓶颈四:宅地出让方式,如何调整?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那么未来的宅地出让,必定会调整方式。比如,土地出让的地块规模,将会大幅的变小,以往几十万平米、上百万平米,甚至上千万平米的大盘,将再也看不到了。宅地出让的最小单位,将以幢为主,规划红线可能缩减至一幢楼的周边。新规将给开发商带来新的挑战,尤其是习惯了做大盘的开发商,如碧桂园;还有做高档盘的开发商,如星河湾。
本报记者 杨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