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国家艺术杂志/聚焦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2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传承与乡村复兴
金江波
■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羌绣保护驻地计划
■ 在国家倡导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文化复兴的背景下, 得以建立起集历史保护、优美环境、人文风情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 金江波/文、图

  “美丽乡村计划”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核心是从生长的地方寻求文化资源,以乡村文化重建为主旨,在“地方重塑”过程中梳理公共文化体系,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激发当地村民对新生活的追求,达到自身发展方式的升级与转型。

  非遗如何转换成新生产力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有生活方式和特有的乡村文明,传统沿袭下来的生活劳作所形成的技艺,成为地方文化中固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它是手口相传、世代相承的;呈现在空间上它则成为与地方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族群精神、社区情感、属地历史、地域个性、人群气质、社团凝聚力和基层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它是活态的,并随人们生活的改变而不断演化和发展。每一次重大生产力变革和生产工具变迁,引发的生活方式巨大改变,都可能使与过去生活习惯相依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人类社会从农耕时代向工业化时代的快速转变,近现代的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是当今的历史大势。随之带来我们现代的生活样式和劳作模式的转变,是传统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边缘化、日渐式微的主要原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承人群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如何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的生命力,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中值得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人类文明成果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代代相传、口传心授的非遗传人理应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地方文化特色象征,成为现代精神生活消费的内容。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生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它的弘扬与传播,往往能激发地方文化的自信与地方文化的自豪感,更能成为地方文化特有的价值载体。

  羌族刺绣是羌族人自己创造的艺术,是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民间工艺品,如何才能让面临传承问题的羌绣得到抢救性的保护及传承?

  张居悦是个普通的90后羌族姑娘,当她看到汶川大地震后,很多绣娘为了重建家园,放下了熟悉的彩线和麻布,投入其他工作,然而,收益却依然很少时,只觉心急如焚。2015年7月至8月,幸运的张居悦作为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培训班的年轻羌绣导师来到了上海。在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张居悦身体力行地将最热情的民族文化,最纯粹的民族色彩和非遗传承中的点点滴滴带给学员。学员也因此收获良多,居悦本人也受到很大的鼓舞。培训班结束后,传承人张居悦将“地方重塑”的文化精神带回家乡,带动身边的绣娘开了一个绣娘坊,一边创业,一边探寻羌绣文化的创新之路,参与了很多省级、国家级博览会,终于实现了将羌绣带出大山,让绣娘们能通过这门世代相传的手工艺改善生活的愿望。张居悦的创新创业之路让非遗传承在继承与转变之间寻求平衡,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非遗存在的可能。

  事实上,从其自身隶属的文化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可以转换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力。无论从现代社会的经济特征来看,或者从现代商业消费的观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有独特的文化商品价值体系。其特有文化的形态,可使其更容易与属地的旅游、文化体验的活动、社区的表演,以及文创衍生品相结合,锻造出独特品质、承载属地文脉记忆与生活温度的文化产品。无论从日本推行的“一村一品”、中国台湾地区实践的“乡村营造”计划的实效来看,都是以“地方重塑”的理念挖掘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地制宜集聚地域文化资源,寻找符合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方式和构建独具本土价值的文化资产,最终形成地区文化生态。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成功是值得肯定与推崇的地方重塑案例。这些成果也告诉我们,传承的最好方式是如何更好地发展它,让它成为现代生活的内容之一,融于文化消费的生态循环过程中。

  公共艺术引领“地方重塑”

  中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变革推波助澜,乡村社会接受“现代化”浪潮的洗礼。这场空前的社会结构调整和社会迁徙运动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城乡格局的变迁,更是一种文化生态的重塑。

  以“地方重塑”的理念推动公共艺术介入当代乡村建设,改善了乡村的公共环境,增强了当地村民的社区意识、乡土观念,为乡村人民生活注入新鲜活力。用公共艺术的特性营造乡村环境,增强了村落的开放性,使村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发生改变,促使乡村人居环境向新的状态演化。

  乡村复兴的受益者是当地居民,他们是地区改造真正的收益者和传承者,也是实现地方重塑的内在动力。而现实的情况是属地居民的自觉意识还远未获得开发和解放,人们对艺术介入自我生活的现象抱持一种观望、谨慎或者“娱乐”的心态,这就需要参与者必须设计出一整套成熟的方案和机制,来激发地方重塑的理想在当地居民心中实现自我生长。其中重要的策略和主张就是对当地居民“艺术即生活”这一自觉意识的唤醒和培养,启示他们重新去看待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引导他们开始学会用艺术的方式和思维来解决当地今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实现艺术改造生活,最后融于生活。通过现实的很多案例可以发现,地方重塑面对的往往是受教育程度有限的属地居民和年长的村民,他们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对地方重塑实施过程及结果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感受,也就难以据此转化出有效的艺术思维。可以说,如果仅仅试图依靠使用者完全通过自我的主动性去实现,是困难且充满挑战的。

  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牵引,以此为媒介,更有利于建立与当地农民群众的情感联系,更有利于树立村民们的自我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的自我能动性,发挥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传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接受新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树立起新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继而政府再给予积极的帮扶政策,专业人士给予有力的艺术指导,共同创建舞台展示农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才华,其能动性将会得以极大发挥,并在继承过程中自觉为古老的文化遗产输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注入新活力。这种政府引导下的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和创新,会从根本上使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文化队伍和农民文化生活更加兴旺发达。今日地方重塑的目的是通过行之有效的创新机制建立,带给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使重塑转向自我生长,从而获得长效的复兴之路。

  当下中国倡导的“美丽乡村计划”,正是应对目前乡村现状,乡村所经历的发展转型是当下中国千百万县域经济发展的缩影。相对粗放的经济模式导致发展的失衡,既破坏了自然生态,也割裂了历史文脉。在国家倡导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拥有丰富历史遗存和深厚人文积淀的乡村,藉由机制创新的保障,得以建立起集历史保护、优美环境、人文风情于一体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主导的众多“美丽乡村计划”,集合高校的知识力量和人才优势,协同艺术家、设计师、创意工作者和年轻的艺术创客群体,长期为“地方重塑—公共艺术计划”执行的一项社会知识服务工程。在策划和规划的过程中,仔细研究地域、乡土文化,反复推敲并逐项落实空间布局、景观规划、活动场所和建筑设计,实现公共文化的价值。充分尊崇地方重塑的理念与宗旨,挖掘富有乡土特色的人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生产资源和自然资源,从中整理出有助于提升地域知名度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提炼文化含量。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以“活态的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梳理现有乡村的历史、文化、产业、人力等资源,挖掘和再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浙江省玉环县山里村以“动漫花谷”为主题的创意农业实践,还是德清筏头乡竹编、竹扇的手工艺体验基地的建立,以及浙江大鹿岛海岛艺术创客空间的营造,都为乡村业态注入了新的元素,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地方重塑”是一项长期文化规划,更是一种“成长”机制,让艺术家的努力和地方民众的积极性形成合力,由表及里地渗透到区域的底层,真正触及地方文化命脉,使之形成激活地方自我生长的动力。将公共空间、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的阐释紧密融合,体现人的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从而实现公共文化的价值理想,使“地方重塑”真正成为乡村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作者为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创意设计师协会副主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文体汇
   第A07版:文体汇/话题
   第A08版:公告
   第A09版:公告
   第A10版:聚焦·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互动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金融城周报/上海物业
   第B04版:家装专版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06版:股市大势/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B08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趋势/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趋势/国家艺术杂志
   第C04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聚焦
   第C06版:展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C08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非遗传承与乡村复兴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聚焦C05非遗传承与乡村复兴 2016-02-27 2 2016年02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