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描绘出一幅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布局优化、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宏伟蓝图,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为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巨大平台。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面临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困难、新的机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让13亿人共享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换挡降速,转型发展刻不容缓。随着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不能继续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随着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不能继续依靠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随着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对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不断提升,不能依靠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
这表明,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拉动力、推动力、带动力、影响力在新形势下显得更加迫切、更加突出。
新常态呼唤新的动力,新背景呼唤新的思路,新挑战呼唤新的路径,新困难呼唤需要新的举措。
在总体思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在发展主线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在城市建设上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新”在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首先“新”在以人为核心,“新”在人的城镇化。过去,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忽视了以人为核心这一出发点,忽视了努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迫切要求,带来一些问题。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名义城镇化率与实际城镇化率相差甚远,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难以在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无法真正在城市扎根。“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摊大饼”式粗放扩张。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市病”逐步加重,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环境问题突出,绿色空间锐减。
如何解决好人的问题?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围绕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五大发展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当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户籍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的明确要求。此后,全国多个省份相继出台户籍改革具体方案,截至2015年11月,已有25个省区市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方案。
提高城镇化质量,关键要解决钱从哪里来。城镇化庞大的资金投入主要包括水电路气、住房学校医院等“硬件”投入,以及居民就业就医上学、低保养老保险等“软件”投入。为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政府融资将由贷款为主转向发债为主,培育地方主体税种,未来房产税、资源税与环境保护税将成为地方主体税种,要放宽准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3年来,围绕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四化同步,新型城镇化进入有质量的较快发展时期。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升到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连续两年超过50%,全国有超过一半就业人口在城镇上班。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深刻变化。如果用超过50%这个标准衡量,我国已经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的标志性转变。
这一变化,表明新型城镇化正在推动“乡土中国”走向“城镇中国”。在城镇,农民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2014年国家财政性经费保障随迁子女就学的比例达到83.5%,完成农民工培训2300万人次。2014年,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740万套,基本建成511万套。2015年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万套。在乡村,随着农村转移人口有序进入城镇,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推动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机械化、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业质量效益的提高。
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城市面貌的新变化。让“文化”“乡愁”不只存于记忆,是呼声,更是行动。各地无论是城市改造,还是发展小城镇,都坚持规划先行,在自觉保留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守住人们熟悉的自然风貌,呵护那份弥足珍贵的“乡愁”。
经济日报记者 瞿长福 马志刚
(据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