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隐性的饥饿
张立宪
  张立宪

  据说,爱书人最不喜欢别人提起的问题是:买这么多书,你都读过吗? 

  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质问,当时的回答是:许多时候买书,不是为了一定要读,而是为了想读的时候它就在那儿。另一位老师当场附议说,买许多书,即使不读,就是抚摩一会儿,感受一下内容之外的其他东西,也是好的。 

  买了就看,看的就是你想看的,看了就有所得,这当然好,可有时候一本书带给你的,恰恰是你事先所不知道的那一部分。 

  我想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今的营销越来越方便,许多书完全可以做到先散布消息,甚至秀出部分内容和设计样,请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读者下单预订,再按需订制,汇总大家的数量决定印数,这样就可以从印厂直接到读者手中,实现仓库的零库存,损耗和资金占用也是最小的。可为什么还要根据市场估算一个印数,且大多是高于读者需求、有一定库存积压的结果呢? 

  我觉得,除了营销手段不完备的现实和效益最大化的企图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一本书和它的读者,如果是那种严丝合缝,你侬我侬的干柴烈火,当然最好,但“目标读者”这个字眼也有吓人的一面,弄得读书像身份验证一样,答不上来口令就要被哨兵枪毙。书与人之间另一方面的魅力,恰恰也是事先所不知道的那一部分,一本书躺在书店里,或仓库里,等的是未来那些它并不知道的读者,而他现在也不知道它。 

  与一位学德语的朋友聊天,她在与德国同学交流时听到一种说法:隐性的饥饿。这个词可以更准确地概括这种状态。 

  德国同学举印度某贫困地区的例子来说明。那里的孩子一顿能吃三碗白米饭,吃得很饱,但一上课就容易犯困,学习成绩不好,没办法接受更好的教育,成年后从事收入不高的工作,他们的孩子继续一顿吃三碗白米饭,似乎同样不饿,但学习效率依旧不高……他们都意识不到自己的营养失衡,以及因此导致的隐蔽性饥饿状态,都还以为自己吃得挺饱。 

  拿这个词来形容阅读,是否就可以很好地回答我所思考的那两个问题?与一本书的邂逅,也许就是为了完善自己此前并不知道的营养失衡,当你手抚滚圆的肚皮,打着饱嗝,想志满意得地哼哼两声时,突然体会到自己隐性的饥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走转改年终特别报道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读者之声
   第A27版:阳光天地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路线/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世界别处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各地新闻
   第B06版:各地新闻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市场之窗
   第B15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16版:广告
前尘如烟,勇敢向前
隐性的饥饿
诗意的栖居
坐堂把关
今宵灯谜
残荷可歌
美国版夜光杯A29隐性的饥饿 2013-12-10 2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