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规划问题多
去年,上海市综治办、旧改办等对上海现存“城中村”作了粗略的调查,排摸出104个成规模的“城中村”。而就在2012年,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曾对沪上“城中村”治理情况专题调研,其研究报告所计的“城中村”数量,比这个数字还要大得多。
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中村”大多缺乏统一规划,内部问题不少:道路管网、排水排污、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先天不足,再加上违法建筑成片、违法用地屡禁不止……主持调研的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周建明认为,近年来,上海为“城中村”整治付出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诸多难题。
利益纠结矛盾多
众所周知,彻底改造是根治“城中村”的最佳方法。然而,无奈的现实是,大批“城中村”暂时无法走上“改造”之路。如何将其管理好,便成了令不少基层部门头痛的问题。
采访中,一些村委干部和街镇负责人坦言,因为人员流动性大,“城中村”往往治安混乱、案件频发;因为公共服务不足,“城中村”往往卫生环境差、生活不方便。在这里,人员杂居,矛盾与问题很集中。
大场镇副镇长朱爱华坦言,作为“城中村”较为集中的区域,近年来,大场镇政府有关“城中村”的各项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问题涉及利益链和深层次矛盾,他们面临巨大的压力。
就拿“城中村”的群租现象为例,房东只为多赚租金,租户只图便宜,加上安全意识淡漠,对群租房趋之若鹜。“即使我们赶走一波群租客,但只要市场上的这部分需求还在,群租现象很难连根拔除。”再比如违法搭建,目前“城中村”内大多都是存量违法建筑,如果要拆除,需要经过一整套严格的行政审批程序,时间成本、物力成本都十分巨大。
在难以成规模改造的情况下,不少村子针对环境进行集中整治。但即使是这样的局部改造,投入也不小。以闵行华漕镇某村为例,2010年启动改造,村里每年光是请人来巡逻保洁就耗资数百万元。
改造模式多样化
据了解,“城中村”的改造问题,已被国家纳入安居工程建设范围。今年,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上海市“城中村”地块改造工作方案,启动11个改造试点。方案明确,将通过政府引导、村民自愿、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对“城中村”地块实施改造。
但是,“城中村”改造“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的村人员杂、有的村位置偏、有的村厂店多……各“城中村”情况不同,改造的方式就可能千差万别。面对难题,朱爱华心里已经有了谱。据他介绍,下一步大场镇将对辖区内的“城中村”采取分类整治措施,其中联东村、红光村6个地块因动迁进展较快,已被列为试点改造区域,争取明年底动迁工作完毕;至于场中村北弄等情况复杂、尚不具备动迁条件的“城中村”,则列为社区化改造试点。
采访中,不少街镇管理者坦言,将通过合理调控人口规模来减轻“城中村”的“负担”,对于村中租房主体是违法搭建的现状,会将拆违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本报记者 左妍 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