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柜:近万份病例
记者在中医肝科的病史柜前看到,柜子里叠放着近万份病例,大多数已经颜色发黄,本子上记载着特殊患者的病情,最长的一份病历卡已经记录了整整23年,最重的一份病历材料重达1.25公斤。
20多年来,大华医院越搬越偏,肝科病人却越来越多,“给病人多一点关爱”的理念,从肝科主任张菁开始,年年月月传递着。除了治疗之外,针对病人的不良情绪,医院总是及时作心理疏导。张菁医生一次次上门家访,为病人家属开“家庭会议”,帮助患者树立战胜肝病的信心,肝癌术后生存最长者从5年到8年,甚至到了10年零8个月。
康复科:从不“打回票”
来到康复医学科诊室门口,候诊的病人哗啦啦一下子围住记者,你一言我一语抢着“发言”。从闵行区春申路赶来的卞先生激动地说:“两年前,我妻子中风,半边几乎瘫痪,来这里打了一年针灸,现在能走路、能说话、能自理了。”
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佘亦文说:“我很珍惜每一个选择到我这里来看病的病人,感谢他们的信任,我会尽力。”
因为病人多,佘亦文总是每天提早一小时上班,延后一两小时下班,从不“打回票”。去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艾灸烟雾长期熏蒸,佘医生出现头晕、胸闷的症状,她服用保心丸、吸氧后继续工作,最后晕倒在岗位上,经过4个小时的紧急治疗,病情才有所缓解。
输液室:“飞燕”来帮忙
输液室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是病人在医院就诊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医患之间发生摩擦,输液室往往成为病人宣泄情绪的地方,然而,大华医院“飞燕输液护理组”的20名护士,赢得了病人的信赖和好评。
业内人士都知道,婴幼儿头皮静脉输液时,传统方法是胶布固定针头,可粘上去容易,取下来难。宣飞燕护士长和同事们集思广益,发明了小儿头部输液用固定带,得到家长们的交口称赞,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外面天气寒冷,护士们赶制输液专用手套给病人使用;制作实用的脚凳,增加患者舒适度;配备糖果,防治患者低血糖;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爱心伞……想病人所想,输液室、医患之间变得温馨和谐。
本报记者 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