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元旦,在百岁承兴里,最年轻的石库门建筑也快100岁了。
一间公共洗衣房,宽敞明亮,清洗、烘干、打理,一气呵成,500多户困难老人就好穿上干净衣裳过新年了。
公共洗衣房,只是城市微更新送给百岁承兴里的一件“元旦礼物”。如何让风貌保护街坊老弄堂的“共享空间”更有质量、更有效率地改善民生,持续提升公共空间的亲和力、凝聚力,才是微更新送出的新年“大礼包”。
承兴里,在申城,颇具知名度,她持续了30年的弄堂国际运动会,闻名遐迩。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却是,高龄石库门建筑老旧,非常需要城市更新为她带来新气象、新面貌。
去年,承兴里“社区微更新”项目成为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8号街坊一期的试点项目,一系列更新标准和技术导则,由此开始探索。
头一样,老房子,怎么修?
承兴里的办法是,明确修缮标准,结合地区风貌保护要求,既实施留改项目,又保留石库门原有的风貌特色。石库门,最富辨识度的特征,有哪些?门头,晒台,天井,屋顶露台。这些地方,该修修,该补补,一个原则是——修旧如旧。
修旧如旧,还没完,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活品质,才是目标。于是,环境整治、综合修缮、均衡改善,一环扣一环。试点微更新后,原本72家房客的大杂居环境里,出现了独立卫生设施、独立厨房设施,最大程度改善了居住条件。
第二样,微更新,不止要改善一家一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更要着眼于社区大家庭,提升公共空间容量,让更多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
听证、协调、评议,这“三会制度”是申城基层社区自治的法宝,但无论开展哪种形式的自治,都需要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微更新,为承兴里开拓了这样的公共空间。承兴居委会的办公室,重新分割了空间,留出了一个完整、开放的公共活动展示空间。有趣的是,这个空间是有弹性的,可大可小。其中的秘密,全在公共空间的设计当中。平常,这个公共空间可以摆放二三十张椅子;开个听证会,人多了,坐不下,就把房间大门完全打开,推拉门隐藏进墙里,室内公共空间就延伸到门外的弄堂里;如果还是坐不下,弄堂正对面的石库门房间大门打开,会议空间就笔直地延伸进去,这下子,能坐下的人,从二三十、五六十一路飙升到上百人,开个社区大型听证会,没问题。
就这样,微更新,让老弄堂的物理空间变得更有弹性,社区自治沟通更畅达,居民对社区生活的充分参与更有可能。
第三样,邻里互助,在一片街区,不仅仅是张家和李家的交情,更体现一个独立石库门社区与左邻右舍之间的守望相助。街区要互动,共享的公共空间,必不可少,于是,微更新选中了承兴里的公共洗衣房。
几乎,所有的老弄堂晾晒衣服,都空间不足,所以才会有“万国旗”招展。如果,洗衣、晾晒能在一个公共空间完成,就会让弄堂环境大为改观。承兴里原本有一个公共洗衣房,太过老旧,洗衣服务能效不足,街道就送来了4台大功率洗衣机、2台烘干机。烘干后,居民要是还想晾晒,也没问题——传统弄堂的晾衣架元素融入了新洗衣房,一个个金属晾衣架从空间垂下,井然有序,灯光一打,空间氛围简洁又温暖。
更重要的是,这个坐落在承兴里的公共洗衣房,服务整个南京东路街道19个社区的500多户困难老人。老人要洗衣,预约了,专人上门取衣裳,或者,想来洗衣房看看,也可以带着要洗的衣裳来聊聊天。洗衣房,也就成了左邻右舍交流互动的新空间。
事实上,过去一年,承兴里微更新的一大主题正是——共享生活空间。石库门空间有限,但却可以探索在有限的空间环境里,通过微创性改造,美化环境,强化功能,更借助公共空间让居住者更有归属感、认同感,提升公共生活的精神品质,带动社区和街区朝向美好生活不懈努力。这样的标本价值,也可以共享于申城所有的老城厢微更新。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年里,承兴里和邻居们的微更新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