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炸药专家,含能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5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
火药,在古代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到了近代却一直落后于人。直到一位中国科学家63年如一日的深入钻研,潜心琢磨后,火药技术如今成为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响当当的“明星”——先后四次登上我国奖励科学技术创新的最高榜单,同时也让中国在这一古老领域的诸多技术重新傲视全球。
今天,这位中国现代火药技术的领军人,从幕后走向台前,荣膺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就是王泽山院士。
埋头一甲子 坐热“冷板凳”
1935年,王泽山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那时,日军已占领东北三省。在日军统治下生活,年幼的他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年。不想做亡国奴,就必须强国,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防,这一信念从小就在王泽山心里扎了根。1954年,他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选择了当时最冷门的专业——火炸药。
进了火炸药班级,王泽山才发现只有自己是自愿选择这个专业的。“那时候一般人都不选陆军,更不选火炸药。”直到现在,在军工领域,导弹、火箭、计算机等也更“吸睛”。在许多人眼里,火炸药是一门“基础、枯燥又危险”的学科,只是参与武器发射和完成毁伤的必要“配件”,研究者一辈子也难出名。
但王泽山很满意自己的选择,并以此为终身使命。在他看来,火炸药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重要体现。高性能的火炸药是提升导弹、火箭、火炮等武器弹道性能的先决条件。“离开它,常规武器和尖端武器都难以发挥作用。”
三个二十年 创新“三冠王”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火炸药的生产和研究都十分落后,主要依靠前苏联援建。跟踪仿制,永远是被人所制约的。“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走在国际的前列,而且必须走在前面!”
经过20多年的埋头苦干,上世纪80年代,王泽山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将这些具有很大安全隐患和环境风险的“危险品”,变成了二十多种畅销国内外的军用和民用产品。他也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从上世纪8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他又钻研起怎么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的问题,并凭借这一在当时国际上难以攻克的尖端技术,获得了1996年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那一年,他61岁。
“功成名就”后,已到退休年龄的王泽山又一头钻进了提高新一代武器远射程、高射速等火炸药的研究中。当时,美、英等多国科学家曾联合开展相关研究,最终由于无法突破技术瓶颈,研究被迫中断。但王泽山坚持了下来,一埋头,又是20年!而且,由于很多实验充满危险和挑战,必须在人烟稀少条件艰苦的野外进行,无论严寒酷暑,当时已年过花甲的他,都坚持深入一线亲自参加。
经过不断创新实践,2016年,王泽山带领团队终于攻克了这一国际军械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通过实验验证,我国火炮在应用了他的技术后,射程能够提高20%以上,或最大发射过载有效降低25%以上,弹道性能全面超过其他国家的同类火炮。82岁的王泽山也因此于2017年再次站上了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被大家称为“三冠王”。
实在不浮夸 “现场科学家”
时隔一年,王泽山再次登上领奖台,捧回了国家科技最高奖。别人眼中的辉煌,在他心中不过是一句简单的创新心得,“在科研上不要使巧劲,不要追求短平快的项目,科学要实在,不要浮夸。选定目标不要轻易放弃,遇到问题不轻易放弃。”
今年,迈过83岁门槛的王泽山,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仍然坚持“活跃在一线”。作为南京理工大学年纪最大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69岁考下驾照,开车穿行于北京、山西之间,前往工厂测试、实验;为了方便科研,自己琢磨透了智能手机的大部分功能,常常随手给年轻同事展示火炸药的设备图片。
即使年事已高,他也从来都不待在办公室内坐等实验数据和结果。有一次,在内蒙古做实验,室外的温度已经是-26℃,连实验用的高速摄像机都 “罢工”了,80多岁的王泽山和大家一样,在外面一待就是一整天。“从没感觉他已经80多岁了,王院士有一颗60岁的心脏。”在学校同学和老师的眼中,王泽山永远是一位现场科学家。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