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被称作奉贤的这片土地上,曾有那么一群以耕种为生的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时不时地来一段“喊麦”,以山歌吴语,用宫、徵、羽之调,唱花好月圆、唱四季更迭,唱最炫民族风——这或许就是“非遗”成员奉贤山歌剧最初的样子。
清末民初,散居在奉贤各地的山歌能手走到了一起,成立了带有一定职业色彩、有角色分工的民间文艺小团队——“山歌班”,用清唱的山歌为当地农家的哭丧嫁娶添彩助兴,是当代山歌剧团的雏形。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公社文艺宣传队兴起、奉贤县文工团成立,那一代“芳华”人挖掘整理了流行于奉贤等地的“东乡山歌”和“西乡山歌”,在吸收了上海民间音乐和民间说唱音乐的曲调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格的曲牌和唱腔,成为板腔体系齐全、小调曲牌丰富、深受奉贤人民喜爱的上海本土新剧种——奉贤山歌剧。
奉贤山歌剧,是继沪剧、滑稽戏之后发源于上海本土的第三大剧种,被亲切地称为“上海的独养女”。如今的奉贤山歌剧既保有传统的陈酿味——接地气的情节内容、绕梁的江南丝竹音、委婉的曲腔曲调、绵糯的吴语,以及融合了民间舞蹈与传统戏曲身段之长的表演形式;也新增不少时代的新玩法——紧贴剧情的舞美灯光、妆容精致的人物扮相,等等,锦绣之余,亦有添花,受到越来越多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