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冰雪融合
在昨晚的启动仪式上,东方体育中心的舞台搭起仿真雪道,单板、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及坡面障碍技巧国家集训队队员在现场展现了精彩的雪上技艺。这也是全国大众冰雪季启动仪式现场首次实现冰与雪的融合。
要在东体“制造”雪道,这并非一件易事。
本次启动仪式总导演章瀚透露,这根旱地雪道由国家队教练规划设计图,在基础底座上先铺一层“金针菇”再铺设人造雪完成。“金针菇”是一种由金属与工程塑料合制而成,可以按区块拆装的人造雪柱。它圆圆的“脑袋”不仅提升了滑度,还能够减震、防挫伤,充分保证了滑雪者的安全。在喷雾和雪板打蜡的情况下,旱雪的仿真度可达90%以上,使用的雪板和技术动作也与滑真雪几乎一模一样。
在宽度仅10米的雪道上表演技巧,难度极高。章瀚透露,为保证运动员安全,启动仪式主创团队用了很长时间进行论证。原本邀请的是上海本地的滑雪俱乐部参与,但因为只有专业队运动员才能在这么短、窄的雪道上做技巧,因此在最后两天,临时将国家队请来上海,5分钟的精彩表演就汇聚了逾30位国家队高手!
2
跨项选材
犹如穿梭在精灵森林的小仙子,在昨晚启动仪式上,8名身着梦幻演出服的少男少女先后亮相冰上歌舞秀《冰雪彩虹》和《冰雪之约》,他们在冰面上的优美舞姿让人眼前一亮。很少有人知道,这8人就在2个月前,还是对滑冰一窍不通的菜鸟。
2个月前,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以及上海市滑冰协会三方合作,在舞蹈学校跨界选拔花滑冰舞苗子。测试当天来了60多名学生,最后选出了10多名冰感良好的苗子。这些来自芭蕾舞、民族舞、国标舞、现代舞等多个专业的孩子在经历了45天的集训后出现在昨晚的舞台。
14岁的冯子轩告诉记者,2个月里,他们几乎每周无休,每天都要进行3小时训练。从刚上冰场时缩手缩脚,因害怕摔跤一动不敢动,到如今,他已在脚下找到冰感,并能完成大多数的基本舞步,“滑冰让我找到新的方向。”
2017年,上海市体育局与国家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共建中国雪车队,选拔田径和自行车等项目的运动员跨界至雪车项目。铅球运动员邵奕俊和跨栏运动员应清成为中国雪车队的主力队员。邵奕俊在平昌奥运会上与队员合作,完成了中国男子四人雪车的奥运首秀,他也成为参加冬奥会上海第一人。目前在国家雪车队二十多名队员中,上海籍运动员达到5人。在第一届、第二届全国雪车锦标赛上,上海运动员已夺得9个全国冠军。
3
北冰南展
昨晚整个演出中,表演团队99%的孩子都来自上海,其中100位旗手都是来自松江大学城六所大学的学生——得益于近几年上海冰上运动进校园的推进,他们得到了定期培训,都已掌握了冰上运动的技能。
据统计,目前,已有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速度滑冰、冰壶、雪车、滑雪等七个冰雪项目在上海展开。上海共有冰上、雪上和轮滑俱乐部15个,运营15块冰场(其中标准冰场4块)以及6个室内滑雪场所;冰上项目普及到40多所学校,雪上项目课程已经累计进入30余所中小学,每年参加各类冰雪活动(训练)的人数达30多万人次。
上海的冰雪气氛有多热,奥运冠军杨扬最有体会。5年来,杨扬在自己的飞扬冰上运动中心,亲眼见证了上海冰雪运动的起步与繁荣。昨晚,无论短道速滑还是花滑抑或是冰球,有一大半的表演者都来自杨扬的飞扬俱乐部。在冰面上,看着那些熟悉的小小身影,杨扬的笑容满足欣慰,“在上海做滑冰学校五年了,我看到很多孩子已经展现自己的天赋,未来我们希望为孩子们搭建更专业的平台。” 本报记者 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