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目击/新民印象
     
本版列表新闻
一样的地点 崭新的面貌~~~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样的地点 崭新的面貌
你看,你看,上海的模样在变
张钰芸
1983年3月,安徽来沪打工的农民工推着轮车排着队从南京东路上边走边看地进城了种楠 摄
南京东路外来客 2018年12月20日,同样的十字路口如今竖起了一个个百货商场,这里云集了众多品牌旗舰店,吸引着中外游客来此买买买本报记者 周馨 摄
2018年12月19日,瑰丽的朝霞中,外滩晨跑的锻炼者和游客与浦江两岸美景融为一体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外滩晨练瞬间 1993年10月18日,市民在外滩晨练 种楠 摄
2018年12月,如今上班的代步工具多种多样,有汽车、电动车、摩托车、共享单车,自行车“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乍浦路桥上班路上 1984年8月,乍浦路桥上骑自行车上班的人种楠 摄
1982年5月,绿皮车时代,上海开出的列车中途停站时,列车员忙不迭地为旅客送水 种楠 摄
火车站站台一瞥 2018年12月20日,由上海开往南京的G7102次列车列车长尹泺冰及列车员李梅身着漂亮制服优雅地迎接旅客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1988年6月,鞍山六村六户居民合用厨房 种楠 摄
鞍山六村我家厨房 2018年12月,住在鞍山六村105号309室的邵阿姨在自家独用厨房里忙碌,改变了昔日多家合用厨房的困境种楠 摄
请关注新民印象
  本报记者  张钰芸

  上周有外地朋友来上海,提出要逛逛外滩。晚上9点,走在防汛墙边,刚刚全面升级的外滩夜景美出了新高度,灯光更显灵动璀璨。

  外滩是上海的地标,在我的记忆中从来都是美的。小时候去十六铺码头坐过轮渡,后来有了黄浦江游船,如今也会去吹吹江风,带着朋友拍照打卡。难得的是,美景不见迟暮,反而愈发沉淀出韵味,每次去都觉得它更美一分。这样的感受,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能体验到。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能从旧照中回望城市格局的演变,也能从新图中看到日新月异的今天。

  坐在爸妈自行车后座的孩子,早已长大成人,开着车上下班,也开始接送自己的孩子。

  六户人家合用一个大厨房,闻得到别人家的菜香,你家炒的肉,我家包的馄饨,都会端一碗给邻居尝尝。如今厨房改造一新,油烟味少了,人情味却不会淡。

  你坐过绿皮车吗?满载着乡愁成为几代中国人的记忆。但你一定更喜欢“复兴号”,就连身着制服的“高姐”也是一道靓丽风景线。

  老式的缝纫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品牌时装。家里的手摇电话、弄堂口的电话亭不见了,人人握在手里的都是智能手机。城市里的地标建筑还在,也有更多的新地标涌现出来。

  谁都看得出来,这些年来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因为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变迁,城市面貌的翻天覆地,是最直观、最真切、最贴近的变化。因为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既是国的四十年,也是家的四十年,更是每个人拼搏奋斗,共创美好生活的四十年。

  四十年大发展,于国家而言是波澜壮阔,于个人而言亦是改头换面。大时代下有小故事,平凡人也有不平凡,品一品旧照新图,谁不会感慨万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体/文体新闻·广告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新民法谭
你看,你看,上海的模样在变
美国版目击/新民印象A12你看,你看,上海的模样在变 2018-12-21 2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