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专家介绍,用这样园艺集成技术进行绿化,可批量化生产、模块化安装,快速增绿、迅速成景,并至少5年内不用更换植物。
上海中心城区高架道路约400公里,如平均按20米宽计算,高架道路占地约800万平方米,除了道路路面和市政设施外均转变绿化面积,这些平面空间和竖向空间总和将不少于800万平方米,等于中心城区人均增绿0.8平方米。高架桥下绿起来,相当于给每个中心城区的市民增加了一块桌面大小的绿化。
城市道路畅通离不开高架,高架桥下的空间如何利用一直是一个绿化难题,各区园林部门都曾在高架桥下种绿化,在高架桥柱上种植爬藤植物,但生长情况都不佳,多年以来一直没有形成很好的绿化景观,特别是东西向的高架桥,光照条件更差,植物大多“半死不活”。
俗话说“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雨露”,同时,高架桥下是个公共空间,用绿化来做“有生命的画”,就要让植物长久不枯不落叶,植物色彩还要四季有变化,节能型社会更要求收集雨水用于植物浇灌。这些难题怎么解?辰山植物园联合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东华大学和沃施园艺,开始了技术攻关。
“做‘有生命的画’植物可不能像地面绿化一样,长得快、长得壮算好品种,长得慢、能耐各种低光照和污染等恶劣条件才是合格的候选植物”,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寻找到最合适的植物品种,我们把初选出来的80种植物,送入‘魔鬼训练营’进行测试。”在“魔鬼训练营”,测的是植物耐阴、耐寒、耐高温、耐干旱、抗污染能力,同时还要生长缓慢,历经数年,终于筛选出30种具有超强单项或综合抗性的植物,这些植物形态更异,花色不同,十分漂亮。
上海丰盈的雨水资源也将被用到这片多项技术集成的绿墙上,安装在各个植物模块中的吸水材料、灌溉设施,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使雨水用于绿化灌溉设施的稳定性基本达到自来水的相当水平,实现有效利用雨水、节约水资源的目的。虹梅南路元江路高架桥下绿墙示范段监测数据显示,双向八车道高架桥面全年可用雨水量为495立方米,大于高架桥下方的全年绿化灌溉需水量438立方米,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基本实现。
本报记者 沈敏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