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广场这片地域,在旧上海曾是远东第一“跑马厅”。当时,这一世界闻名的赌窟曾害得许多人倾家荡产。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宣告这座城市的新生。8月27日,市军管会收回跑马厅产权,加快了它成为新上海文化地标的步伐。紧接着,市军管会决定将其改建为全市人民集会的场所——人民广场和市民休憩游玩之地——人民公园。9月7日,人民广场举行盛大的开工典礼。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在开工典礼上号召:“让我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将这个广场修建成为广大上海人民活动与娱乐的场所,建设成为上海人民的乐园吧!”
开工典礼后,紧张的建设随即拉开序幕。除了七百多名建筑工人外,两千多名青年团员积极响应市团工委的号召,利用自己的星期假日,满怀热情投入到建设工程中。团员们由工人师傅率领着分头赶赴预定的工地开始劳动,在400多米长和100多米宽的工地上,抬泥的抬泥,挖土的挖土,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驻扎在工地附近的解放军某部指战员,为争取人民广场早日完工,也积极地参与工程建设。他们还写了一封信给工程建设指挥部,除向青年团员表示敬意外,还提出不怕风吹雨打、不怕累、不偷懒等条件,向团员们作友谊的挑战,这使得大家的劳动热情进一步高涨。那段时间,很多人都向主管单位提出请求,想去人民广场参加义务劳动,为这项伟大的市政工程建设出一份力。众志成城之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广场初建完成。
次年10月,上海全市以人民广场为中心举行了百万人盛大国庆游行。人们高举着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巨幅画像,高喊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尽情挥洒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之情。
正如李味清在《六十年上海见闻竹枝词》中所写的那样:“跑马厅圈民众地,春秋两赛赌西商。于今盛会都来此,还我人民大广场。”
1952年10月,跑马厅旧址北部,一座青葱苍翠簇拥着小桥流水、每天可供上万人休息游玩的公园——人民公园改建完成后向全体市民开放,时任上海市长陈毅题写园名。
至此,这片做了90多年跑马场的空间,正式回到了600多万上海普通市民的生活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以人民广场为代表的大型市政工程的兴建,旧时代的污浊之气烟消云散,上海的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后,人民广场逐渐不再举行群众性游行、集会等活动。作为城市地标,它的功能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20世纪90年代,为了符合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人民广场综合改造工程破土动工。
改建后的人民广场,人民大道横穿东西,北面是城市规划展示馆、人民大厦、上海大剧院和上海美术馆,南面有上海博物馆、音乐喷泉等主要景点,营造出了充满魅力的都市文化生态环境。
新时期的人民广场不仅在上海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成为他们来上海的必游之地。
十日谈
上海地标
责编:郭 影
曹杨一村是上海新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