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生活在石库门里
父亲丁小方在海派画家里以人物画造型见长,言传身教,丁阳点亮的技能包要多过同龄人。丁阳在读本科时候,从油画转入了中国画研习,尤其在工笔上拓展,油画基础让他对色彩有天然的敏锐。
观察丁阳的作品,其工笔画创作讲究工整与精致,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颜色斑斓又富有个性的石库门砖块,给大家印象颇深。一问,原来从小生活在石库门的弄堂里,饱经沧桑又精致的海派建筑,在他的心里筑起了这座魅力之城。
丁阳的作品总是洋溢着浓浓的弄堂风情,《启程》定格了一家人送子参军的离别场景,可谓丝丝入扣,精致的门楣、砖瓦的墙面到眼神的构造,灰色的基调让画面整体上更趋近当代审美,可见其对于现实主义题材不凡的驾驭功底,该作品受邀参加了《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特展》。2018年新作《石库门记忆之鞋匠爷爷》(见上图),可以见到丁阳对色彩的和谐美感有了更多探索,游刃有余的工笔技法,支撑着丁阳进取的心态。
“画面的表达必须是触发人心的,让观众有代入感,找到这个触及人心的点才是最难的事情。”丁阳对自己的20年绘画功底充满信心。不过,如何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思想度,让自己的创作有辨识度,找到自己的语言,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将央美教学传播下去
过人一筹的基本功训练,让丁阳在千里挑一的竞争中得到央美附中考官的青睐。于是这个上海男孩,15岁离开家乡来到北方求学。学生时代里以优异的绘画技法,得到了央美老师们赏识,摘得学校里诸多的奖项,再加上家学的传承,让丁阳的艺术生涯在起步阶段格外地顺畅。
“父亲是他那届上海仅有的两名央美考生之一,但未能遂愿。我完成了一个他未能完成的愿望。央美的严谨氛围一直感染着我,北方的画风崇尚扎实的造型,南派的画作里色彩清亮者甚多,线条更轻盈。我算是兼而有之,这股‘南风北韵’很得前辈欣赏。”
丁阳是父亲作品的“首席评论”,还在色彩上建议尤多。两人还在“创世神话绘画工程”上合作,《嫦娥奔月》这件作品上调制出的淡紫色铺为背景,令远古的中华英雄题材很耐看。“我们吃过晚饭后就会讨论艺术,我和父亲创作和而不同。”
坐在上海市区咖啡馆里,年轻画家丁阳又带来了一个好消息,说他自己已从群艺馆转至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方向是美术创作。年轻的丁阳踌躇满志,说要身体力行地将原汁原味的央美教育课程,传播给年轻一代。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