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不仅仅教授课业知识,更担负着日常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的重要责任。市教委、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每两年开展一次的上海市“十佳”“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在教师节前正式揭晓,上海市崇明区前哨学校朱阳旭老师被获得“2018年上海市优秀班主任”称号。
朱阳旭是前哨学校的一名普通语文老师。执教6年来,一直兼任班主任工作,并致力于特色班级体的创建和家班共育的研究实践工作,真心实意地爱孩子,逐步打开学生和家长的心门,从而建立良好的家班共育关系。
她说:“有些孩子,看起来似乎难以教育、难以改变,但是作为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做的就是用一颗真爱之心去关爱生、身体力行去影响学生,用班级正能量去感染学生。在爱的教育下,再难的顽疾也会被慢慢治愈。”
从“爱”开始
创新师生关系
在七年级两个班级合并之后,新并入的小吴同学邋里邋遢,上课游离于课堂,下课游离于群体,总是脏兮兮地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对作业无动于衷,对同学游戏欢呼亦是充耳不闻。朱阳旭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查阅小吴成长记录册等资料,询问小吴的同学、老师,了解到他自小学已经形成这种模式,学习习惯差,自信心丧失。于是,她立即找小吴沟通,聆听小吴的心声。
在一次次交谈后,学习中,她适当地放低了对小吴听课和作业要求;班级中,努力寻找小吴的闪光点大肆表扬,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对小吴的正面认识。同时安排简单易行的图书管理工作,增强小吴的集体归属感。在朱老师的耐心关怀下,小吴逐渐敞开了心扉,摆脱了邋遢孤独的游离状态,融入了班集体。
朱老师班级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他们生活环境较差,父母教育程度较低。像小吴这样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差的学生比较多,朱老师以一颗爱心,不断努力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她相信,教育是师与生之间两个生命的相互影响、碰撞与推动,是一种生命关系。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悦纳差异,不断欣赏学生进步,才能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用爱心搭建桥梁
打开家长紧闭心门
班上有个同学小李,平时不爱发言,上课搞小动作,头发也总是乱糟糟,脏兮兮的衣服里散发着异味。朱阳旭产生了家访的念头。
拨打电话,长长的等待铃声后传来了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嗯,啥事?哦,家访啊,不行,我不在家的。啥?来学校阿,不行,我也不空。”简单的几句话后,“啪”挂掉了电话。朱老师家访的念头只好暂时放弃。而私下里,却更加关注这个孩子。看着孩子破旧的衣服,她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党支部书记范老师立即联系校后勤,去库房翻找出一些孩子能穿的衣服。收到衣服的孩子喜不自胜,学习上也更听话了。
第二学期,小李生病了。听同学说,他独自在家,朱老师心中十分挂念。下班后,朱老师在同学的引领下,决定直接去他家。到小李家,李父十分意外,赶紧招呼他们坐下,可是遍寻屋子也找不到一个板凳。朱老师忙说: “小李是个不错的孩子,一个人独自在家,把自己照顾得好好的,你有这么好的儿子真是教子有方,好福气!”小李爸爸听后喜不自禁,不断谦虚客气,又自责自己平日太忙,给老师添麻烦了。朱老师顺势告诉小李爸爸:“孩子每天都在进步,我们要对他充满信心。学习上多一点耐心去等待,生活里多一点心思去关怀。”小李爸爸听后忙点头。朱老师趁机跟他约定时常联系,一周两周互通电话,在家多给孩子关心,多一点鼓励。每天回家多叮嘱孩子完成作业,少玩手机。还告诉他,已经向学校为小李申请了免费午餐。看到朱老师对孩子这么好,小李爸爸感动不已。一米七五的汉子竟眼角微红,和他道别时,一再说要用摩托车送朱老师回去。
面对丧失教育自信的家长,朱老师选择理解与包容,用自己实际的关怀感化了家长,让学生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鼓励下,感知爱与力量。
用爱润泽心灵
延续绵绵情义
4年前,朱老师班上有个同学小夏,平时就是个问题学生。新学期报到时,却不见他的身影。原来那天父亲送他上学出了车祸,住进了医院。此后,小夏的妈妈要照顾父亲,所以他只好住进了亲戚家。朱老师在小夏的作文中得知,住在亲戚家,他十分拘束,加之担心爸爸,所以常常伤心。朱老师决定把小夏接到自己家。
朱阳旭怕他拘束,所以第一天便当着他母亲的面向他强调:“这里当自己家,想吃什么,想做什么直接讲。自己的内衣、袜子自己当天洗干净,分担我的卫生工作,负责倒家里的垃圾。”
那段时间里,朱阳旭倍加关心小夏,小夏不仅成绩提高了,在学校里也主动承担工作,和同学的关系也渐渐融洽。
后来,因为户籍原因,小夏转回了老家上学。而今,他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每个学期都会和朱阳旭通上几次电话,寒暑假见上一面。有时候他妈妈还特意大老远送来自家蟹塘的大米,朱阳旭也会在换季之时为孩子快递过去两件衣服两本书。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朱阳旭以“爱心”包容个体差异;以实际行动感召消极家长;更以几年如一日的付出与学生建立了持久的情义,在岁月的发酵中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