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7月底,来自上海本土乐团——默客人声乐团在2014阿卡贝拉音乐营暨第四届全国阿卡贝拉音乐大赛中获得最佳观众票选奖。阿卡贝拉,这个名词也进入人们的视野。
说到阿卡贝拉(A Cappella),你可能会很陌生,但说到2013年央视元宵春晚上神秘失控人声乐团献唱的《我的未来不是梦》,你一定不再陌生。阿卡贝拉是一种无伴奏的音乐形式,仅由人声来哼唱出旋律与节奏。
兴之所至就能演唱
今年,上海正式成立“上海阿卡贝拉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基地与台湾的“VocalAsia中华畅声亚洲音乐协会”共同主办的“2014上海阿卡贝拉音乐营暨第四届全国阿卡贝拉音乐大赛”7月22日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7个团队及个人,共计142名学员参与了今年的音乐营。阿卡贝拉是种边玩边唱的艺术。与其他音乐形式相比,它趣味活泼、互动性强,任何时间、地点,只要兴之所至,音乐的火花即刻绽放。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的教会音乐只用以人声清唱,并不是使用乐器,而最具代表性的阿卡贝拉曲目则是格列高利山咏(曲)。
在中国起步比较晚
阿卡贝拉在中国起步较晚。2011年,第一届阿卡贝拉音乐营举办的时候,几乎找不到代表,全国也仅有30多个团分散于各地。当时,VocalAsia在上海办的第一届阿卡贝拉夏令营,开出了提供火车票、吃住,报名者只需付学费等条件,结果很多人半信半疑,以为是诈骗集团。可是第一届活动结束,很多学员都哭了,他们在网上被这种合唱吸引,开始组团,但学校不鼓励,他们都以为自己是家乡唯一的团体。
近年来,在琳琅满目的音乐演出市场中,阿卡贝拉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越发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四个月前,刚刚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出的国王歌手合唱团就是全球领域的佼佼者。观众们会发现现场看不到弦乐器、架子鼓,却依然清楚听见这些“乐声”——原来众“乐器”都仿佛塞在嗓子眼里的“花腔”,让人的耳朵“根本停不下来”。两年前,博比·麦克费林在音乐厅演示了他全身都是乐器的绝技吸引了来自全国的阿卡贝拉迷千里追星。去年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美国顶级乐团雄鸡合唱团飙着女高音声部告诉你人声的天籁是怎么一回事……阿卡贝拉进入大众视野的时间不算长。
和声共唱生活态度
除了舞台上的光鲜和高水准的听觉审美之外,阿卡贝拉还有另一个更重要意义——一种年轻人唱在一起的生活方式。阿卡贝拉在2009年之后成为一股风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没有专业音乐学习背景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用和声表达音乐。
从连续四年来参加阿卡贝拉音乐营和阿卡贝拉比赛的参加者构成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学生。少数在毕业后仍然从事阿卡贝拉演唱或推广工作的人对阿卡贝拉的钟情,也无一不是起源于校园时代的合唱团经历。
“真的很孤独,我从进校后几乎问遍了身边所有我认为在声乐水准上过关的人,可是没有人愿意组团,或者即便愿意组团也明确表示,要让他做主唱。”来自北京的女生尹肖艳是流行声乐表演系大三的学生,她着迷于无伴奏人声合唱形式——阿卡贝拉,却始终没有组到志同道合的队友。而在上海海上文化中心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阿卡贝拉音乐营中,她总算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有了深入的交流。
同样在本届阿卡贝拉音乐大赛中有着精彩表现的“荷尔蒙人声乐团”在早期组团道路也是充满坎坷:“团员们换了很多,最多时有12人,到了今年只挑出5人。组团意外很多,有很多专业只是不知道问谁,所处的高校一度不看好,幸好音乐辅导员是我们的知音。”